鐘含
摘 要:改革40余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在這一過程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證明,中華民族想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新時代下的中國社會將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從而延續這40年來的豐厚成果,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關鍵詞:改革創新;時代精神;改革開放
時間追溯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這一時期開始我國正式踏上改革進程,截止現在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歲月。在過去的日子里,我們接連探索了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又開天辟地般構建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結束了對文革動蕩混亂局面的撥亂反正之后,我們走上了依法治國的道路。盡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曾經走了一些錯路,也遇到過艱難險阻,但改革的開拓卻從未停下腳步。伴隨著黨的十八大的召開,中國的改革事業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未來我們必將重返世界舞臺中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 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驗與啟示
1.1 40年改革的基本歷程
中國的改革從經濟領域入手逐漸輻射到其他領域,而對于經濟體制的改革以農村為起點蔓延到城市,總的來說,這40年來改革歷程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目標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起始點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截止點是黨的十四大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可和支持。具體來說,農村作為改革試點,在不斷的試錯與經驗積累之后,逐步向外推廣,從興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江沿海再到走向內地,不得不說這一改革取得了滿意的成果;對于企業改革而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國有企業擴大自主權試點,推動了個體經濟和集體經濟逐步恢復。在初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于198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對國有企業改革進行了細化,同時將改革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第二,框架構建階段。這一階段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立足點,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相應的改革內容包括:首先針對宏觀管理體制,確立了以分稅制為核心、以增值稅為主的框架體系,大幅加強了中央銀行的調控職能;其次針對國有企業改革,黨的十五大明確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直接導致國有大中小型企業以及具有全國性質的行業總公司做出了明顯的改變;最后針對社會保障體系,將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進行有機結合,建立包含醫療、養老、失業、救濟和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體制完善階段。這一階段是對基本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完善,藉由黨的十六大明確了這一階段的改革目標。具體來說,一方面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另一方面加快推進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包括: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得到了制度保障,公共財政體制持續健全,投資體制得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完善。
第四,新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基準,對改革進行了進一步落實和探索,改革領域也從經濟體制覆蓋至社會、政治、文化以及生態文明,特別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標志著對改革的決心與勇氣。
1.2 四十年改革的成就與矛盾
中國四十年改革的主要成就和突出矛盾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改革開放起初主要是對文革后遺癥的“治療”,否定了“兩個凡是”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這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應以經濟建設為主,繼而誕生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性思想理論,有效推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第二,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以現如今的眼光來看,人們普遍接受遵循價值規律、并由市場來配置資源,而在改革過程中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極其不易,那也是改革開放最艱難的時期。不論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明確,還是對其基本框架的確立,都經歷了激烈的討論爭辯,最終在黨的偉大領導下,實現了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果;第三,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從閉關鎖國向全方位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意義重大,不僅在于它是對經濟體制的創建和完善,更因為它是對以往閉關鎖國思想的破而后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踏上了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從1979年初到1990年,對外開放以工業區、經濟特區、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等形式逐步落實,大量國外資金、技術以及先進管理經驗流入國內,極大地彌補了中國經濟建設的空白和不足之處,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國內經濟制度與國際貿易規則接軌;第四,改革開放推動了國家從人治走向法治。受封建歷史傳統的影響,我國在人治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了很長的時間,當然這一思想有其可取之處,但對于面臨轉型的中國社會而言無疑是低效甚至落后的,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方針,并于1993年在憲法上予以確認。法治的建立,從根本上杜絕了文革的混亂,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激活了市場經濟的活力;第五,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人民生活從貧窮落后轉向小康。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極不適應,社會財富整體處于較低的水準,而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從溫飽型轉為小康型,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而開始注重起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隨著身體素質得到增強,居民預期壽命也有大幅度提升。
當然,在這40年的改革開放中也存在一些直到今日也尚未解決的矛盾,比如: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與市場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稅費過重與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并存的矛盾、依法治國理念在實踐中落實不到位的矛盾。這些問題的存在有待解決,但也驗證了我國的改革開放的真實性,因為世界上不存在一種完美無缺的制度。
2 為什么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我們對過去一段時期內的成果進行了總結,也對面臨的問題有所了解,而未來的發展道路將依舊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方針,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1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根本內涵
改革通常被認為是對舊事物的革除,而創新則是棄舊圖新的過程,改革與創新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從而在體制上、思想上等方面都進行根本性改變。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時代主題和社會發展目標為指導,逐步形成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和潮流、推動社會變革和前進的社會意識形態中最先進活躍的部分。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時代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
2.2 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這就需要黨以領路人的身份帶領人民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并開創新發展局面。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對黨和人民深化改革的不竭動力,也是確保黨的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有力保障。從世界上眾多執政黨的失敗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必須杜絕固步自封、僵化靜止的發展模式,以勇于創新、勇于變革來把握時代發展的脈絡,從而在確保自身先進性的基礎上帶領廣大人民不斷進步,以此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有利于綜合國力的增強。一個國家,或者說一個民族,其強大的綜合國力是建立在獨有的精神支柱上,而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是以創新人才為關鍵點,因此只有通過改革創新才能夠保持自身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有鑒于此,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正是提升綜合國力的有效助力,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力體現,可以激發出廣大人民銳意進取的斗志、鼓勵其積極發揮聰明才智,從而逐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再者,有利于民族文化自覺的提高。“文化自覺”主要指對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深刻反思,提高文化自覺需要具備自我批判、自我創造、自我超越的能力,而這恰恰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所提倡的。考慮到當代中國正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民精神世界的變化需要先進思想的引導,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正是提升廣大人民文化自覺意識、規范價值取向的關鍵要素。
3 如何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改革40年取得的成就已經成為過去,新的時代仍需我們不斷探索與追求,為了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需要從多角度入手,一方面繼續對以往的改革難題加以突破,另一方面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進行預先布局。
首先,需要對國有企業改革進行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這40年來,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一連串的摸索,從最開始的放權讓利到利改稅、再到承包制、最終到股份制,所建立起的現代企業制度需要在保留精髓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比如: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積極作用,靠實踐來延續改革開放的成就,靠創新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堅持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即堅持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方向,尤其針對國有企業務必堅持“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堅持和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即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兼顧市場與法治,在提高國企盈利水平的同時與國家的發展目標相向而行。
其次,需要對財稅體制改革進行持續完善。當前全力推行的“去杠桿”就是為了解決地方債高企對我國金融安全造成的潛在威脅,比如房地產稅的缺乏導致房價飆漲,嚴重損害了經濟發展的正常道路,必須從財稅體制改革入手進行突破。另一方面,考慮到我國的宏觀稅負較為嚴重,不僅過多的政府行政性收費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在包括教育、衛生、醫療、社保等在內的社會福利支出上也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以財稅體制改革作為切入點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再者,對互聯網時代的政府作用進行準確把握。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了猛烈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力爭潮流先機,避免之前因為閉關鎖國而喪失發展機遇的悲劇重演。互聯網時代下的改革創新需要對科技研發體制進行進一步優化,尤其對于服務業的互聯網化應加強監管,杜絕壟斷并打擊不正當競爭,借助正在進行中的智能工業革命來推動經濟建設更上一層樓。
4 總結
中國的改革開放至今已走過了40年的路程,在黨的偉大領導下,我們的經濟社會都取得了重大的進步,這其中固然存在一些頑疾,但整體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沒有錯。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必須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段永清,肖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2]邵蕊.略論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J].唐山學院學報.2012(02)
[3]李少莉.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J].李少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2)
[4]汪銀娥.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J]. 大眾科技.2011(09)
[5]陳偉.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J]. 經濟參考報.2018(04)
[6]范偉.從習近平的演講看中國改革[N].學習時報.2013-10-28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