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摘 要:在小學開展書法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又能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是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在書法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書法教學;品德教育;小學語文
書法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形式,它既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又蘊含著許多育人的道理,是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和培養學生優秀的做人品格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
一、滲透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可以說,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脈。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它是國家發展強盛的力量源泉,是我們目前實現中國夢,實施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重要保證。因此,要在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通過為學生講授漢字與書法的發展歷史,使學生既要掌握漢字的書寫規范,還要讓學生了解漢字書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介紹古代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鄭板橋等書法名家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漢字書法之美,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使學生從小樹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鑒賞書法藝術,培養高雅審美觀念
我國的書法既有藝術性又有實用性,書法鑒賞又是書法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讓學生鑒賞古今書法名家的作品,能讓學生體會到不同時代的書法作品的風格、特點,這也是提高書法寫作水平的重要方法,同時通過讓學生鑒賞書法名家的作品,還能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與正確的審美觀念。書法鑒賞的過程既是一個學習書寫的過程,更是一個體會美、感悟美和創造美的過程。通過鑒賞能培養學生對漢字書法美的豐富想象,因此,教師在書法教學中,應滲透審美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感受美,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樓的走廊、教室的墻壁、學校的書報欄等張掛一些書法名家的作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欣賞,并要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和如何才能感受書法之美,使學生掌握書法鑒賞技巧。可以定期舉行書法比賽,或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以激發學生的書法學習興趣;其次是引導學生創造美,要提高學生的書法寫作水平,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書法創作的引導,讓學生掌握書法寫作技巧。如,引導學生掌握點畫或線條的精細、長短的變化,把握好運筆的平滑、輕重,分配好字的結構布局等,使學生能創造出漂亮美麗的書法藝術。
三、開展書法教學,注重高尚品德教育
我國的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是對小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方法,書法教學是培養小學生優秀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徑。進行書法教學首先要注重品德教育,在我國當人們鑒賞評論一個人的書法時,首先談論的是作者的人品,常用“心正則筆直”“字如其人”等詞語,既評價書法作品,又形容作者人品。只有具備優秀品德才能才會寫出優秀作品,其書法作品才能成為傳世經典。在我國歷史上這樣的事例很多,例如,宋朝的丞相蔡京精工書法并擅長行書,但因其品德差為人奸,他的作品不被世人看好;再如,歷史上的嚴嵩、秦檜等一些奸臣,盡管他們在當時也稱書法大家,因為品德差而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非常少,造成字因人廢的結果。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書品與人品是密切相連的一個整體,非常注重人的品德,書法因為人的品德高尚而變得貴重。因此,在書法訓練中首先要注重對進行品德教育,讓學生樹立高尚的品德,是學好書法的重要基礎。
四、持之以恒訓練,培養優秀做人品格
在長久的書法教學和訓練中,能訓練和培養人的禮讓精神、嚴格的要求、持久的毅力、細心的性格等,讓小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他們良好的做人品格。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中包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能讓學生了解到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漢字書寫非常注重字的間架結構的布局。書法講究“穿插避讓”,這其中就包含著傳統文化中的“禮讓”精神。如,對于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時,左邊的“撇”常常會變成“點”,這樣才能讓整個字看上去有“和諧”之美的感覺。再如,書寫“林”“昌”“串”這三個字時,講究“左讓右”“下托上”“上覆下”的規則,可在其滲透“禮讓”的教育,使學生懂得在一個班集體里只有相互禮讓才能和諧相處;書法藝術的筆畫、結構布局要求非常嚴格,書法訓練時執筆姿勢、人的坐姿都非常講究,需要一絲不茍、持之以恒和耐心、細心細致的態度才能練好書法,這正是培養學生的優秀做人品格的重要方法。
總之,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途徑,隨著書法練習的持久開展,能像春雨一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冬梅.淺談書法教學中的品德教育[J].未來英才,2016(21).
[2]韋鳳梅.寫好字 做好人:書法課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祖國(教育版),2013(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