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婷
【摘要】將“任務驅動”與“分層分組”結合到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使教學精細化、管理目標化。本文重點探索如何設計學習任務,以及通過分層分組開展深度合作學習的組織模式和評價體系。
【關鍵詞】任務驅動 分層 分組 教學管理 初中數學
【課題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農村專項課題《任務驅動下的初中數學分層分組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201462241)。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147-03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通過真實的學習任務,完成思考、探究、實踐的學習體系。 對學生分層分組進行教學,是當前實現因材施教、深度合作學習的優秀教學管理模式之一。將“任務驅動”與“分層分組”結合到教學實踐中,使教學精細化、管理目標化,充分激發學生潛能。通過管理形成強大驅動力,驅動學生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本文是初中數學基于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重點探索如何設計學習任務,以及通過分層分組開展深度合作學習的組織模式和評價體系。
一、學生分層分組
(一)學生分層
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明顯,大班無差別教學無法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生分層進行教學是當下可行的、較為認可的教學方式。為此,將學生分層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觀察過渡期,采取隱性分層。在教學中逐步嘗試合作學習,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體驗和適應這種學習模式,既能保持學生原有的學習穩定性、集中性,又避免標簽效應產生兩極分化。同時,教師也能充分了解學生,優化學生組合。七年級學生處于初中階段的適應期,適宜將中段測試前的時間定為第一階段。八、九年級可將前6周定為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實施期,采取顯性分層。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家庭教育、同伴影響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
A層(約占全班的30%,分兩層,A1優于A2層):基礎知識扎實,學習能力強。
B層(約占50%,分三層,B1優于B2優于B3):學習能力較強,學習方法、習慣有待提高。
C層(約占20%):學習能力相對薄弱,學習習慣差。
顯性分層后需要注意:
(1)對分層結果不滿意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并持續觀察跟進。
(2)多動員同組同學幫扶后進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分層教學的受惠者。
(3)樹立“積極進取”、“合作學習”的典型,盡快形成突破自我,你追我趕的良好學風。
(4)學生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個別能力變化較大的學生適時調整,力求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進行學習。
(二)學生分組
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互助和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將班級管理細化為學習小組管理,是實施精確到個人的精細量化管理的關鍵所在。編排學習小組時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6人為一組的原則進行,座位如表1。操作如下:七年級學生由教師進行分組,八、九年級采取學生“自主”選擇組員,流程為:
(1)教師召集A層的同學(僅與A層同學協商并要求保密),以A1與A2自由組合、A1自主選擇C、A2自主選擇B3的原則成立四人學習小組。
(2)教師向全班宣布A1與A2組合情況,然后由A1主動邀請事先已選定的C加入,A2主動邀請事先已選定的B3加入。
(3)剩下的B1與B2以雙向選擇原則加入小組。
這樣分組的好處是,自由組合而成的小組核心力量A1、A2合作起來會更有默契;平時不被重視的B3、C受到A1、A2的主動邀請,是對他們的鼓勵和肯定。分組后,如果出現不如人意的情況,讓學生干部或教師本人按教師綜合考慮的情況進行小組人員的協調,采取組間個別調整的方法。
二、任務的設計
任務驅動首先要把教學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任務,然后通過完成一個或幾個任務來達成一個目標。這些任務在時間安排、問題設置等都應針對學習目標進行設計,對于教學重點可以設計課前任務,提前掃除學習障礙,減輕課堂壓力。任務設計的質量不僅影響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牽制著最終的教學效果。
(一)任務要有彈性和吸引力
任務驅動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要吸引存在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學生群體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就需要在任務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作彈性處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利于激發和維持學習積極性,提高任務內驅力。具體方法有:
(1)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適應,與學生已有經驗相聯系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情景。
(2)創設可以遷升的階梯任務,對學生量化評分,定期對學習層次進行調整,推動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
(3)創設合作型任務,獨立思考與互助學習相結合,能增大學習的彈性空間。同時,對學習小組進行評價,能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增強學習的外部約束力。
(二)課前任務設計
課前任務是讓學生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設計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目標清晰,讓學生迅速知道學習的大體方向和主要內容,是任務驅動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前任務設計質量的高低,影響著課堂教學的進度和學習的效率。課前任務的設計遵循以下原則:
(1)重基礎、質量,不重難度、數量。課前任務要考慮學生的自學能力,要讓每個層次學生都能“吃透”相應的任務,要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好好消化,所以課前任務基礎約占70%。當然,課前任務中有一些中高難度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與研討難題的習慣。
(2)明確任務主體,指定閱讀范圍。指定閱讀范圍,使學生在閱讀時更有針對性、目的性,迅速了解新課的主要內容和涉及到的相關知識,以及新舊知識的鏈接、縱橫聯系等。
(3)合理分解任務,提煉核心知識。學習目標任務化就是把知識點、能力點具象化,通過具體、真實的學習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在任務分解的過程中,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要突出重點、分解難點。任務分解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①列舉相關的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通常具有格式化的特點,列舉出來,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度,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壓力,掃除教學中的認知盲區,提高課堂效率。②嘗試學習和掌握一些簡單的程序性知識。在課前任務中設計一些典型的范例,學生通過自學、模仿,掌握一些簡單的方法和程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③設置分層任務。任務分層是指學習任務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要有梯度,要符合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不同能力學生的達標要求不同,是實現精細化教學的重要環節。可分為三個層次,C層:直接運用、單一、模仿類的任務;B層:綜合、變式類的任務;A層:思考、創造類的任務。
(4)疑問小結及時間統計。通過學習任務,學生會對新知產生或多或少的疑問及困惑,記錄下來,有利于在課堂上及時解決課前困惑,提高課堂效率。教師也能更準確的評估不同層次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水平及存在疑問,對二次備課及教學調整大有好處。
例: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矩形性質》第一課時的課前任務設計(表2):
(三)課堂任務設計
課堂任務是課前任務的延續、深化和拓展,設計課堂任務時同樣遵循課前任務的設計原則和方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設計時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目的性原則:課堂任務的設計應圍繞學習重點和難點展開,充分發揮任務的導向作用和靈活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務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所以,每一項課堂任務或課堂活動都應明確地指向某個具體的教學目標。
(2)合作交流原則:通過學習小組既能實現對學生的精細化管理,又能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方法。設計課堂任務時要盡可能地選擇適合合作交流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一般情況下,下面幾種情況都適合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①練習課,合作交流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有效性;②新舊知識銜接時,相互啟發、互幫互補達到共同認識;③遇到開放性題目或一題多解時,合作交流可以取長補短、拓寬思路;④知識小結、課堂小結采取合作交流能鍛煉學生能力,突出重點,強化學習效果;⑤重點、難點采取互助合作,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易于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矩形的性質》中的課堂小結設計(表3):
三、教學流程
通常分4個環節:合作探究“課前任務”——自主探究“典型例題”——幫扶提高“新知鞏固”——師生齊小結。
(一)合作探究“課前任務”
教師課前對“課前任務”進行批改,課堂前5~10分鐘組內交流。水平相近的同學一對一配對討論,要求有錯題的一方提出自己的疑問,另一方解答。A1、A2同學可以分別與B3、C進行二次配對幫扶,如組內不能解決再請教老師。糾錯完畢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指引,幫助學生查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與錯因。
(二)自主探究“典型例題”
學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題”后,教師點評,盡可能少講、精講,重點傳授解題思路和典型錯誤,解決學生普遍的知識誤區,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深度。之后,學生組內交流、更正、總結。這一環節進行前,要讓學生明確時長、內容、要求。時長一般10分鐘左右,要求是指可以借助的工具、途徑、要達到的要求以及檢測的辦法。操作過程中要注意:
①多關注后進生及中等生并進行簡單的指引;②教師巡視批改組長的答題情況,記錄各層次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③表揚完成質量好和進步大的同學,及時對個人和小組進行評分。
(三)幫扶提高“新知鞏固”
教師事先設置8~10分鐘的課堂分層任務,先讓學生自主完成自己所在層的任務(亦可以從低于自己所在層次的任務做起),然后按配對(A1、A2對C 、B3,也可自主組內選擇)進行同學間的交流互助,最后進行總結點評。點評方式可以是,讓有典型錯誤的同學板演解題過程,學生點評,教師補充。或者教師提問,學生搶答,教師引領提升。再者是學生講解,教師拓展、延伸知識。不論是哪種方式,教師視情況對學生個人和小組進行適當的加扣分,對積極參與課堂并取得成效的低層學生和小組適當傾斜多加分。
(四)師生齊小結
在教學模式推行初期,由于學生不熟悉,學案中要包含小結提綱(如表3),提綱中要包含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方法以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以填空題或問答題的形式呈現。當學生對課堂小結的模式熟悉以后,書面小結提綱可以省略。學生完成小結后進行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建立自我的知識網絡、梳理思想和方法從而深化思維認識。
四、任務反饋和處理
對小組成員進行捆綁式評價,使各成員相互幫助和監督,將大班級管理,細化為小組管理,從而實現精確到個人的精細管理。通過對任務完成質量的檢查、登記,對學生進行量化管理,能較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
(一)學生評價(由各層的層長負責登記,科代表負責統計)
(1)課外評價(表4),未按要求完成的,視情況處理;欠交 (下轉第151頁)
(上接第148頁)
扣1分/次;完成高一層次任務(指“超越自我”)的加1分/次。根據以上評分原則對學生的作業(課前、課后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加扣分。
(2)課堂評價(表5),以加分鼓勵為主,扣分懲罰為輔。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目標達成度、課堂紀律等進行加、扣分,小組長課堂內即時登記。
(二)小組評價
由各小組長負責登記在表5,教師根據協作質量、任務完成質量、測驗成績等對小組進行整體加、扣分,同樣以加分鼓勵為主。
(三)小組幫扶檔案
課后安排“小老師”跟蹤少量的分層任務,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新知識是非常有效的。首先教師根據當天課堂反饋情況設計針對性的“基礎任務”和“拓展任務”各一套,每套任務完成時間為5~10分鐘。要求學生在當天內完成并交到相應的同學處批改,指導更正,檢查更正,檢查人簽名確認(表6、7)。
(四)獎懲措施
每周對小組得分進行匯總(表8),每兩周根據以下制度進行一次獎懲:
(1)總分前2名的小組免清潔一次,由后2名的代替。
(2)兩周調換一次數學小組座位,選擇座位按總分由高到低進行。
(3)總分后3名的小組,每人從近兩周自己的錯題中選10題進行重做,組長交老師批改,組員交組長批改。
(4)給學生家長發表揚信,對象是總分前3名的小組組長、個人總分前10名、表現進步較大的前5名。
(5)對總分前3名的小組成員德育加分,分值為3分、2分、1分。
(6)學期末對總平均分前3名的小組頒發“優秀小組證書”,并進行物質獎勵。
基于任務驅動的分層分組教學法,是將學習任務和分層分小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對每一個學生的精細化管理,使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深度和廣度得到極大拓展。只有做好了分層分組管理,教學才能落實到每一個學生,教學質量才有保證。任務驅動則是教學的血肉,設計合理的任務,養分充足,是學生“能夠學”、“學得好”的根本保證。教師則是教學的靈魂,雖然不再那么顯山露水,卻無處不在,他的胸懷影響著學生的情操,他的智慧,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瑋.創新教學操作全手冊[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6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