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校作為南寧市國家高新產業園區學區長學校,將不可避免地承擔學區內學校教師交流的統籌管理權和主要職責,如何通過跨校兼課、支教、走教、輪崗等方式促進學區內學校間校長教師之間的交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區內教師資源優勢,促進學區成員學校的共同發展,提升學區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這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學區制管理 教師交流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205-02
2014年7月南寧市高新區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確定為“自治區首批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改革試點縣(市、區)”,這是促進我區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時機。為推進學區聯盟下的教師管理制改革,共享優質教師資源,就必須建立健全校長、教師交流制度,探索學區聯盟下的教師統籌管理模式,通過跨校兼課、支教、走教、輪崗等方式促進教師交流,逐步實現教師從“學校人”轉化為“學區人”、“系統人”的轉變,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體制。
一、構建學區制管理下的教師交流平臺機制
(一)建立學區管理職能機制
明確學區長管理學區的職責、權利和義務,明確學區長學校與學區內學校的職能和相互關系,強化學區長學校管理學區內學校的統籌權。賦予學區長學校辦學資源配置、師資調配、教育教學管理等職責和管理權限,賦予學區長學校對學區內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示范引領和幫扶職能,做到職權分明,有條管理。
(二)建立校長交流激勵機制
加強對學區辦學資源的配置、校長教師的調配、學區整體績效考核和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將學區長和學區管理人員從事的學區管理工作計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學區管理成效的激勵機制。通過強化激勵措施, 完善保障機制,可實行“一長兩校”制的校長,校長績效工資應根據不同的層級、不同的工作量分出檔次,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區內校長的工作積極性。
(三)建立教師交流激勵機制
探索義務教育師資學區統籌管理模式,在教師編制、崗位結構比例、工資社保待遇、教師招聘、教師考核等方面實現統籌管理,通過統籌管理,逐步實現教師“學校人”轉化為“學區人”、“系統人”的轉變。切實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績效獎勵機制, 消除了校際間績效獎差距,同時, 建立教師交流福利補貼獎勵制度。逐步縮小城鄉間、校際間師資配置條件差距, 為實施校長教師校際交流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二、探索學區制管理下的教師交流模式
(一)開展學區制管理下的掛職、支教、跟崗交流活動
在學區制統籌管理下,由學區長制定詳細的幫扶援助計劃,將學區內的學校分成若干層級,分層幫扶援助。組織學區內薄弱學校教師到優質學校掛職鍛煉、幫扶支教、跟崗學習。
1.掛職鍛煉。學區內優質學校向相對薄弱學校派出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參與學校管理,幫助薄弱學校提升學校管理水平,促進薄弱學校發展,特別是推動薄弱學校內涵管理上層次。
2.幫扶支教。學區內優質學校向相對薄弱學校派出教學骨干,進行重點幫扶援助,促進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3.跟崗學習。學區內薄弱學校派出相應學科教師到優質學校跟崗學習,采取師徒結對的形式,面對面地學習,手把手的教,提高薄弱學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二)開展學區制管理下的輪崗、走教、跨校兼課交流活動
1.輪崗。建立學區教師輪崗交流制度,可由薄弱學校到優質學校,也可由優質學校到薄弱學校輪崗,輪崗范圍可大些,在一定年齡范圍內,中小學一級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都應輪崗,教師每次交流的期限至少為1年以上。交流期滿,方可返回原學校任教。
2.走教、跨校兼課。針對學區內成員學校薄弱學科教學需求,開展學科互補性交流。根據學區成員學校教師隊伍現狀,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特長,進行走教和跨校兼課教學,使每一所成員學校都有專業教師承擔英語、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課程教學。
(三)建立學區制管理下開放型教師互動交流資源平臺
1.信息共通。根據學區內成員學校教師的整體情況,建立教師隊伍信息庫,安排教師對等交流到學區內對應學校承擔教育教學工作。
2.網絡共享。學區成員學校共建共享教育網絡,校際間開放網絡資源,通過建立學科教師工作群、班主任工作群、教育教學論壇等形式,交流教育教學信息,探討教育教學方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幫助成員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3.名師工作坊。由學區長學校負責,組織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等教學骨干建立名師工作坊,通過開展示范課、觀摩課、研討課等巡講交流活動,示范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讓成員校教師在工作坊中分享教育教學體會、感悟、專業成長的困惑、個人發展的喜悅等,收獲成功,共同提高。
基于學區制管理下的教師交流模式還處于試點摸索階段,需要政策引導和建立機制,不管是城鄉幫扶、集團化辦學還是學校聯盟形式,都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靈活多樣的校際交流,才能促進區域內優秀教師資源得以共享,使優者更優、弱者變強,促進學區內學校共同發展,從而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作者簡介:
李琴(1984.8-),女,壯族,廣西貴港人,本科,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心圩中學生物教師,研究方向: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