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怡
摘 要:新課程的課堂是開放的,是師生互動的舞臺。新課堂還需不需要強調教學常規?原來的課堂常規要不要繼續下去?新課堂究竟需要怎樣的新常規?親身走進了課改中的課堂,作者結合在“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的嘗試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本文就以上三個問題作出了理性思考,并在自己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了新課程五條實用的“新常規”:動筆思考、積極交流、認真傾聽、主動質疑、協調合作。
關鍵詞:“新課堂”;構建教學常規;思考;交流;傾聽;質疑;合作
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理念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教學實踐的改革,現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常常離開講臺走近學生了;學生再也不是俯首帖耳的小綿羊了,他們的頭抬起來了,身子挺起來了,手動起來了,話多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與此同時,許多老師普遍感到:現在的課越來越難上了。特別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時,新的問題出現了:課堂氣氛固然活躍,自己卻難以控制,不管吧,常常使課堂陷入“天下大亂”;管吧,又怕被扣上“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甚至“扼殺學生創新意識”的帽子,這樣就使自己落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于是,新課堂還需不需要強調教學常規?原來的課堂常規要不要繼續下去?新課堂究竟需要怎樣的新常規?就成為廣大一線教師揮之不去的話題了。以下就談談本人對這三個問題的一些認識。
一、新課堂還需不需要強調教學常規
相信所有教師都會和我一樣作出肯定的回答。
(1)從課堂教學來看,課堂中的“亂動”甚至“動亂”現象的出現,在一定意義上不但干擾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還使得教學既定目標無法落實。
(2)從學校教育的需要來看,為了保證各項預定任務的順利完成,為了維持正常的學校秩序,必須制定各種規章制度,要求學生遵守。而且,教育本身也就意味著限制,教育始終處于自由與限制之間,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3)從兒童成長的需要來看,在教育中對學生的自由進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是合理的,兒童的學習本身就包含著對規則的學習。如果讓兒童為所欲為,也不利于兒童的健康發展。
二、“新課堂”究竟需要怎樣的“新常規”
“新課堂”需要的是與“新課堂”的教學要求相一致的教學常規,除了把原來的課堂教學常規“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外,還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教學常規。
1.思考:要動筆
思考時要謹慎、細心,全面地關注學生個體思維活動狀態。體現“人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活動,學生就無法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學生只有在獨立思考的活動中,才有可能產生自己獨特的想法、見解和創意,而有了這些“獨特的想法、見解和創意”,生生和師生之間才可能有交流、有碰撞、有生成。一方面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思維的過程與障礙,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交流”階段將學生不同的想法“并聯”,同時展現在全體學生面前。當然,在這條常規剛提出階段,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包括“思考本”的合理使用、記錄的格式、可記錄的內容等。
2.交流:要積極
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交流活動。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吃顆“定心丸”:說錯了沒關系。出現錯誤很正常,正是因為有錯誤,才需要學習。錯誤說出來,就可以知道錯在哪里,弄明白產生錯誤的原因,把錯誤改正過來,以后就不會再犯。其次,我也嘗試在平時的課堂中給學生的“交流”情況記分,并把這個分數也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逼”學生把課堂中的“交流”重視起來。老師通過把錯例歸類,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提取,呈現,相信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不同的學生或教師,“教”與“學”都會得到相應的收獲!教師要常常要對學生的“交流”進行指導,比如指導學生交流時首先要說完整;指導學生交流的內容至少可以從三方面去考慮:知識的交流、體驗的交流和解決問題的交流。精彩并沒有因為下課而停止,孩子們的探討經常延續到課后,課外……這不正是新課程要求發揮的生生互動嗎,這正是通過“兵教兵”“并帶兵”達成“兵強兵”的效果。
3.傾聽:要認真
認真傾聽是交流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保證?!斑^分活躍”的課堂往往是:本來就有點會的同學七嘴八舌,本來不會的同學趁亂也做做小動作、開開小差。當老師說道:“這個問題,哪個同學來回答?”同學們就一邊舉手一邊喊著:“我來、我來”,當老師已指名請一位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依然高舉著手,甚至還同時發表著自己的“高見”。什么問題?學生不會傾聽。傾聽不僅包括聽教師講課,還包括聽同伴的發言。教師可以對學生提一些具體的要求,例如我在自己的數學課上,對每位學生都有個要求:有認真傾聽的人才有資格說。也就是說,只有認真傾聽做前提,才可以爭取有說的機會。
4.質疑:要主動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問題”了,那么“沒有問題”就是我們教學中的最大問題。因為,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課堂就沒有生命。不同的情境下,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質疑的方法和內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考慮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面對情境會思考,會聯想,會總結,逐步找到質疑的方法,養成質疑的習慣。當然,教師還可以從質疑的語氣、語調、口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一些指導。
5.合作:要協調
“新課堂”的教學中常常開展合作活動,為了提高合作活動的效率,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我們教師必須對合作活動提出要求和進行指導。除了指導學生怎樣協調合作的方法外,還可以采取“評選最佳合作小組(搭檔)”等方式促使學生養成協調合作的習慣。
要使“新課堂”中的教學“活而不亂”,使課堂教學既有規矩,又不壓抑和限制學生活躍的思維,以上列舉的五條,僅僅是基本的前提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新課堂”建立怎樣的“新常規”的問題,相信老師們和我肯定會一起作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