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敏
【摘要】到目前為止,已收集到民族教育研究方面的著作(含教材)近424部,學術論文5630多篇次,其中只有近45部(篇)論著(文)探討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問題。以下摘其有代表性的論著進行綜述。
【關鍵詞】民族教育 研究方法 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7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37-02
首先從著作或教材來看,我國大多數著作或教材都是對民族教育研究的一些具體方法進行列舉和簡要介紹,如王鑒在《民族教育學》認為民族教育學作為一門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領域,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可以從相鄰的教育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宗教學等學科中靈活借鑒其研究方法。哈經雄,滕星在《民族教育通論》中闡述研究民族教育是常用實地調查法,包括訪談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文物文獻收集法;歷史研究法;人種學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法;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民族教育學的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蘇德主編的《民族教育質性研究方法:理論、策略與實例》的第二部分討論了民族教育研究中質性研究方法的策略選擇及其應用,包括民族志研究、個案研究、比較個案研究、生活史研究、現象學和扎根理論,且認為田野調查是大部分質性研究者們收集資料的基本方式。 其次,從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方面來看,重點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5篇。劉子云在《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三重境遇》一文中指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兼顧了民族學或者文化人類學與教育學各自實用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包括:(1)實地調查法,具體包括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或集體訪談、調查法、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2)跨文化比較研究法;(3)歷史文獻研究法等。后者主要包括:歷史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等,其輔助性的方法與技術包括系統分析法、制表法、抽樣法、測量法、統計法、圖示法等。其中,田野調查方法作為民族學的重要法寶,已經廣泛應用于民族教育學和教育人類學。歷史研究和實地調查研究方法的廣泛使用,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獨立及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基礎。[1]張詩亞在《論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類學視角》中指出:“民族教育在我國尚處于發展階段,要發展則須從理論和方法兩個維度有所突破,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創新是學科發展的生命力與關鍵。所以,人類學的實地考察和跨文化比較方法不失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2]向瑞,周瑩潔在《民族教育研究的縱深化: 向歷史學借鑒》中提到:“作為一門起步較晚、不盡成熟的交叉學科,民族教育學極其需要汲取其他學科的精華和營養。歷史學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與方法,可以為民族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鑒。”吳洪亮在《作為一種“研究方式”的民族教育田野研究——基于教育研究方法論層面的思考》”中一文認為:“跨學科”研究是以問題為中心,而“多學科”研究仍是以“學科方法”為中心。并且“跨學科”研究以問題統御學科方法而形成的方法體系,是有機整合后適合問題解決的“新研究方式”,這種研究方式不同于任何其他研究方式或方法。沈沫,陳立鵬在《民族教育科研的思考與建議》中認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民族教育研究的主體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例很小。定性研究主要是針對個別地區、民族或學段的描述研究,其概括性、抽象性均較差。定量研究又主要采用描述統計方法加上少數案例分析,沒有深入解決所研究的問題。隨著民族教育研究開始廣泛吸收和采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民族教育本身的規范程度逐漸提高,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
從以上文獻綜述,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在著作或教材中關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具體方法提到比較多的是調查研究法,包括訪談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歷史研究法;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民族教育學的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法、人種實驗研究法學研究方法;民族學、文化人類學中的歷史研究法;口述研究法、田野工作法、類型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區域研究法等;次之的是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統計研究法,以及表格圖示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法等。而專門的學術論文又大多比較宏觀或抽象,要么探討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體系問題,要么指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有些則創新講了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有些從方法論原則上探討民族教育研究問題。當然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們進行民族教育文獻的定量分析無疑有著參考作用,尤其對我們全面掌握民族教育研究現狀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子云.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三重境遇[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1).
[2]張詩亞.論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類學視[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