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
【摘要】教給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 ,激發主動學習意識,提高學生自學及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預習 預習方法 多方面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49-02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良好有效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這一方法的運用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促進語文學習所必備的學習技能的形成。“預習”這一環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一來,就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經過多年來語文教學嘗試和實踐,我采用了以下預習方法,效果頗佳。十幾年來,一直用這種方法進行指導學生合理預習,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很快,尤其閱讀能力較強。
具體方法為:
一、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每學一篇新課文時,都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預習生字,在讀書中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通過工具書進行自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讀課文時,可以采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讀的要求有兩個:
1.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
譬如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一個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訴了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2.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 要了解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或用法,就要運用字典、詞典這些無聲的老師。學生預習課文時通過自己查閱工具書,就能掃除語言文字的障礙,牢固地掌握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和用法。
二、搜集和課文內容、作者、文章涉及的事物相關的資料
預習課文時,對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嘗試著去查閱有關書籍獲取新知;還要查閱文章寫作的背景以及相關的知識。搜集有關課文的資料,拓展自己的視野,對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再次閱讀整篇文章,讀通課文
朗讀不僅能訓練自己的發音,還可以通過語氣的變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課文時,可分為三步來進行:
1.初讀,可以大聲朗讀,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標注出來。然后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再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弄懂詞義,也有利于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
2.有感情地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理清課文脈絡。
3.精讀,通過細致地朗讀、思考,解決課文中的問題。
四、提問題
鼓勵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提問,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俗話說:“不會提問的學生就是不會學習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讀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如:課文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后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
當同學們朗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
五、圈畫批注
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作標記。比如,“?”表示疑問,“﹏﹏”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詞語等。做上這些記號,等到上課的時候再特別加以注意,把自己覺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徹底弄明白。
六、摘抄詞句
“嘴過三遍,不如手過一遍”就是把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動手摘錄,使眼、手、腦并用,效果比讀更好。學生的讀書筆記也在使用中對學生更有價值,不枯燥了。
七、目標檢測
學生預習課文時,一定要根據具體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譬如,練習題側重詞句段的訓練,富有啟發性,預習完課文試著做一做,可檢查預習的效果。課后的思考題往往體現了作者的思路、課文的重難點。預習時,做做這些題目,可以幫助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難點。一定要帶著問題認真地去讀課文,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萬不可偷懶耍惰抄參考書!
寫到此,應用葉圣陶老先生說的一句話來總結對預習的種種觀點:“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天君(指大腦),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決不會沒有困感,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都有很高的價值。”
預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種人生智慧。真正有質量的預習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在語言表達、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別是對于可塑性強的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