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思想政治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以“市場配置資源”一課為例,從基于教學目標堅持導向性原則、基于學情分析堅持梯度性原則、基于學科特點堅持生活性原則、基于學習方式堅持趣味性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雙向性原則五個角度,闡述了優化政治課堂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問題情境;問題設計;創設策略
問題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正如蘇格拉底所說:“優秀教學的本質在于那些組織得當的問題。”由此可見,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但在現實的政治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的課堂提問主要出于一種經驗的積累,甚至只是某種主觀的判斷,缺乏堅實的科學依據。要優化問題情境的設計,必須從教學目標、學情分析、學科特點、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個整體、全面的考慮,從而提高問題情境設計的藝術性。下面筆者將以《經濟生活》第九課第一框《市場配置資源》為例,闡述具體的策略。
在本課的教學中,針對我縣農民大量種植砂糖桔和玉米的實際情況,我設置了如下的問題情境,并設置了四個問題:假設我們現在的身份是農場主,現在每人有兩塊地可以耕種,10畝砂糖桔和15畝玉米,由于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只能選種其中的一塊地。問題一:在決策前,你要關注哪些信息?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砂糖桔和玉米往年的消費量、耕地面積、畝產量、價格、成本等相關信息,讓學生決策自己選擇種什么,并說明理由。問題二:在第一次決策過程中,選種砂糖桔的農場主多了,可能導致該市場供大于求,那么如何扭虧為盈呢?請大家第二次決策。問題三:在兩次決策過程中一直有農場主虧損,也導致了資金、土地等資源出現浪費,這說明市場存在局限性,請大家探討規范農業有關產業發展的對策,并說明理由。問題四:討論環節——計劃與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方式,計劃與市場哪個手段更好?
在本課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我力圖追求一種有序性和整體性,問題設計具有如下的幾個特點。
一、基于教學目標,堅持導向性原則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教學活動預期要達成的結果,所以問題的設置必須對教學目標進行具體表述和有效轉換, 這就是問題的導向性原則。“市場配置資源”一課的內容標準為:評析市場機制的優點與局限性,辨析經濟運行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解析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圍繞教學目標,我設置了三個問題對其進行了具體的分解:問題一設置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探究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問題二的設置讓學生明晰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而問題三的設置讓學生理解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了解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問題四的討論環節讓學生明晰經濟運行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四個問題緊扣教學目標,知識的學習在問題解決中發生,在問題解決中活化,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基礎知識,又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知識的邏輯體系。
二、基于學情分析,堅持梯度性原則
葉圣陶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為“學”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歸宿。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以“學”為起點,了解和分析學情,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學習心理需求、思維發展水平等方面著手,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的次序和重難點。特別針對重難點,應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層次清晰、有一定梯度的簡單問題或步驟,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后接觸問題的核心。本課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多且難,三個問題的設置準確把握了難易程度,關注了問題提出方式的梯度,問題一著眼點在什么是市場經濟,問題二著眼點在為什么要開展市場經濟(優點與局限),問題三、四著眼點在于怎么解決市場調節的局限性,理解經濟運行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四個問題分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設計,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鏈展現邏輯推理過程,層次分明,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使知識的結構化建構在問題解決中完成。
三、基于學科特點,堅持生活性原則
思想政治課追求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的一致,如果問題情境的設置僅僅是基于教材知識,那么結果只能是知識的習得與掌握。所以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具有開放性、生活性,只有當問題遭遇學生生活,才能讓學生主動感受并思索社會生活現象,激發起學生意義學習的心向。本課“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市場秩序、市場失靈”等內容均屬于市場經濟理論的知識,學生對這一抽象的內容沒有知識儲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實際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實踐與體驗,如購物,我設置的問題情境正是基于學生的這一生活體驗和認知。如問題三:“面對市場失靈,請同學們探討規范農業有關產業發展的對策,并說明理由。”此問題難度較大,但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角色轉換很到位,學生的回答也呈現出開放多元的特點。可見,問題情境設計要符合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為學生提供源于生活情境中的問題,為他們提供可以動手參與、動腦思考的學習任務。
四、基于學習方式,堅持趣味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有很多理論化、政治化的內容,教師必須將所學學科知識融入生活化、形象化、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覺親近、易于接受、倍感珍惜,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激發他們深入思考的興奮點,感受知識生成與應用的樂趣。本課的學習是通過參與市場模擬游戲來展開的,整個模擬決策活動充滿了趣味性與挑戰性,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積極參與的一場刺激的市場之旅。
五、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雙向性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中,不但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體驗,更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學生是否學會提出問題,是他們是否學會學習的重要標志,對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著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處理好問題預設與動態生成關系,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本課在講述市場配置資源的優缺點時都是由老師設計問題,學生回答,在問題設置上是以老師為主的。于是在講規范市場秩序的時候,我設置了一個環節——“規矩大家談”:計劃與市場哪個手段更好,怎樣才能構建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請大家自己設計問題。在此環節中,我鼓勵學生去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然后進行點撥、總結,提升學生在復雜情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美國學者肯尼斯·胡佛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見,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掌握這門藝術,這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與反思。
作者簡介:李代友(1981.10—),男,漢族,湖南永州人,廣東省龍門縣龍門中學教師,中學政治一級教師,法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高考試題研究和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