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華
摘 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得到了快速普及,使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要更好地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高中教學之中,促進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深化,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語文;高中教學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擴充課堂教學的容量;可以創設多元的教學情境,促進教學的互動和知識的共享,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本文以語文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第8課《十八歲出門遠行》為例,具體展開了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的應用教學,著重展示了多媒體技術在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領域的巨大效能。
高中生的生活經驗已經相對成熟,個性已經相對自立,他們往往可以認真對待和處理生活中的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便是要在學習中引發學生的生活感觸,使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生活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提升學生對課文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和感悟水平。
《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文,作者余華用純凈細密、亦真亦幻的文字講述了一個十八歲男孩成長過程的艱難和社會中人性的缺失。我用生活化的口吻對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故事情節進行講解,并引用電視劇或社會生活里的類似情節,如社會中發生的高速路上哄搶側翻貨車中的水果蔬菜甚至生鮮禽畜的現象,并播放相關視頻給學生看,并強調“這難道不就是作者遭遇的翻版嗎”,通過實例講解,使學生直觀而又深刻地體會到社會中人性的缺失,那么學生對此有什么看法呢?就此我請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因為高中生的內心情感已趨于成熟,所以學生能表達許多真實的、能引發同學共鳴的觀點,比如,有的學生直指哄搶者素質的低下、人性的丑惡,對哄搶者進行無情的批判;有的學生則分析到社會風氣層面,認為社會風氣缺少規范和引導,不良的從眾心理導致風氣下滑等;有的學生提到了教育,認為這是教育長期不注重培養思想道德的結果。但是有的學生又說:“這恐怕和教育的關系不大,因為哄搶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接受到的教育很少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能說是教育內容有問題嗎?”我就此適時地點撥并組織學生展開辯論:“你們說得都有道理,但究竟是哪種原因呢?我覺得大家可以就此辯論一番。”通過辯論,學生可以從中得出一個全面而又客觀的認知:國民素質的缺失大體上分兩種原因,教育事業長期不注重素質教育,導致有些人學會了讀書,卻沒有學會做人;但有些地方社會經濟落后,教育普及率低下,人們沒有受過什么教育,所以精神狀態也比較愚昧。談到社會經濟落后的問題,有的學生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其實有些時候不一定都要上升到人性丑惡的高度,我們不應該總是對他們口誅筆伐,因為有些情況下,是這些人太窮了,沒想那么多,畢竟有些情況下人們還能把大部分貨物還回去。”很多學生對此表示了理解,我順勢用實例佐證了他的觀點。所以,多媒體教學還要創設積極、溫暖的生活化情境。如再舉出與哄搶現象相反的實例:群眾自覺地幫車主收拾貨物,幫交警維持秩序并勸阻有撿拾貨物帶走行為的人,司機和群眾的氣氛非常陽光、融洽。學生從中欣賞到了正直、高尚、誠信的群眾的風采。隨后,我組織學生為改善人性出謀劃策,學生群策群力,分享了許多有益的看法和建議,我將學生的觀點直接打到多媒體課件上,實時地與學生共享。
總之,通過多媒體技術對這個話題的展開,學生展開了非常廣泛的討論和思考,對作者所要展示的人性的一面進行了集體剖析,感悟良多,并樹立了做人要正直、誠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形成了明確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多媒體教學中,我還穿插講解了自己年輕時候的社會經歷,引導學生分享各自的經歷,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社會觀和發展觀:人生是復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所以我們既要滿懷激情地面對社會,又要冷靜理智地看待社會、分析社會。我們既要在成長的挫折和收獲中發展自己,也要在社會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
本文以一篇文章的多媒體教學為例,淺析了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強調了多媒體技術在創設生活化情境上得天獨厚的優勢,著重應用多媒體技術展開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充實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富了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傳播了正能量。
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面很廣,作用廣泛,效果明顯,還有如創設時代情境,具體可在《跑警報》《我的回憶》《落日》等課程中展開,又如可利用其寬泛的運用范圍展開語文課堂的共享教學,可利用其高度靈活、交互性高的特點展開互動教學等。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需要教師以極高的教學熱情和極專業的教學技能進行具體的開展,既要注重學生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也要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社會責任感的 培養。
參考文獻:
[1]倪輝,王文娟.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3(28):41.
[2]黃青梅.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