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深入發展,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得以革新,在有效落實教學目標基礎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標準,其中思維導圖作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導向,以構建高效課堂為出發點的新型教學方法,一經推出就受到教育界廣泛關注,通過對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方略進行分析,為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提供依據。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應用
思維導圖由英國教育家、心理學家Tony Buzan研究而來,其由關鍵詞、思維脈絡兩大部分構成,其中思維脈絡呈放射狀,是思考者在客觀事物刺激下所產生的思想狀態,為此能轉變學生單項思維狀態,使其思維更為敏感、活躍、多變,思考范疇更廣,繼而在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整理思考過程,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基于此,為使高中生物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分析思維導圖在其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確立高中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應用核心
思維導圖之所以具有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主要是源于該教學法設有明確的核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的放矢,教師與學生能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展開教與學的博弈,有時學生在思維導圖指引下所產生的思維結果,遠超教師既有教學內容,繼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更為融洽。
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師為有效應用思維導圖(如下圖)教學法,需確立思維導圖應用核心,并將課堂教學設為以下模塊:一是應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秉持生本教育思想,將學生視為課堂教學主體,積極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思維飛揚在課堂上,為避免學生自主學習進程與教學需求相悖,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立思維導圖核心,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總結關鍵詞、梳理思維脈絡,提高其自主學習成效。二是應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教學。待學生自主學習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在黑板中心寫上思維導圖核心,分設若干四邊形框架用以書寫關鍵詞,其中關鍵詞就是在學生發散性思維作用下結出的果實。通過觀察思維導圖學習成果,教師發現學生僅圍繞核心內容得出最為直接的關鍵詞,由這些關鍵詞并未派生出思考內容,為此教師應以此為由展開針對性教學,彌補學生自主學習缺失,在充實思維導圖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物學習思維體系[1]。
二、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
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許多實驗教程,在以往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為有效落實教學目標,使學生能掌握實驗方法,通常會應用填鴨式、演示法等口傳心授教學方法,要求學生遵照教師的實驗步驟與操作方法完成實驗任務,這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與學習探究權益,影響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成效,不符合新課改客觀要求,為此高中生物教師可將實驗任務設為思維導圖核心,引導學生應用思維導圖攻克實驗難關。
例如,教師在進行“生物與環境是統一整體”教學時,可在教學結束后鼓勵學生開動腦筋,運用所學生物知識,通過實驗創設“微生態圈”,在檢驗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同時,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力、實踐能力、想象力等核心素養,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學生在實驗之初一頭霧水,為此教師應以“微生物圈”為核心,以“理論基礎”“生態模型”“模型關系”“材料”“步驟”等為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思考,并結合自身生物能力完善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引導下,學生實驗思維逐步清晰,教師應以此為基礎展開針對性引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凸顯學生教育主體地位,提高思維導圖教學法應用成效[2]。
三、在高中生物知識復習中應用思維導圖
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若想得到有效提升,離不開知識復習,以往教師僅遵照教學大綱,為學生標注學習要點并圈定考試范圍,使學生無法積極主動展開自主復習,不利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會增加其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為此生物教師應采用思維導圖教學法,將知識總結與復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時,可將該章節設為思維導圖核心,鼓勵學生回憶相關知識,而后與教師事先準備且較為完全的思維導圖進行對比,學生能一目了然找到其學習盲點,增強其對關鍵知識點的記憶力,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探究習慣,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3]。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質量若想得到有效提升,需秉持生本教育理念,采用創新型教學方法,其中思維導圖作為能有效落實教育目標,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方法值得被有效應用,為此教師需通過設立思維導圖核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思維活性,構建高效課堂,繼而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曾科清.高中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構建[J].教育科學論壇,2017(34):21-23.
[2]趙卓,湯婷婷.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6(10):92-94.
[3]宮麗雅.論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速讀(下旬),2018(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