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 要:“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時代挑戰,立足于解決教師專業發展中“學習”“教學”“拓展”“育人”四個方面的問題,嘗試從“動力之源”“崗位之基”“發展之要”“品格之核”四個角度界定青年教師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青年教師;核心素養;專業發展
當前,“學生的核心素養”受到基礎教育各個領域的高度關注,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基礎教育改革僅聚焦于學生、課堂、課程等方面還很不夠,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應該高度重視,那就是研究“教師的核心素養”。物有本末,事有始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質量無法超過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教師質量,高素質的教師對教育的發展不言而喻。如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而在潛意識中以為,只需要從概念上弄清楚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師的教育教學就會自然實現轉變,就會在教學實踐中自覺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類想法未免有些天真。從基礎教育的實際現狀看,現階段絕大多數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客觀可能是難以適應的。比如,有的教師只會講授課本知識,自己沒有創新意識與精神,那么又怎么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有的教師自身就缺乏人文素養,他又怎么能以身示范,引領學生夯實人文底蘊呢?因此,培育與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就必須得到我們的高度關注。
我們認為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必須立足于解決教師專業發展中“學習”“教學”“拓展”“育人”四個方面的問題。基于這一思考,我們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崗位之基”“發展之要”“品格之核”四個角度界定教師的核心素養。
一、教師核心素養之“動力之源”: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發展能力,解決的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中“學習”的問題
當今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教學的現實是:“知識”海量涌現并更新,教育的“經驗”不斷被越來越個性鮮明的學生所刷新和顛覆,使教育出現了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讓他們去面對“未來的挑戰”的悖論,而我們的教師所依賴的僅僅是知識話語權和經驗的積淀,因此,教師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發展能力就成為教師追求人生價值與意義的重要方式。
教師的自我發展不僅需要知識積累,還需要教師有自身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發展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無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上到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科研工作能夠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充滿創造性,并顯著提升教師的職業價值感、尊嚴感和幸福感。
二、教師核心素養之“崗位之基”: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解決的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中“教學”的問題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由“教”到“導”已成為共識,作為教學活動中的觸發者和設計者,我們都明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承擔這些角色的關鍵崗位能力,我們將這些能力聚焦于以下四個方面:
1.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強調開放性的思維品質和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將反思實踐于教學的能力。
2.溝通能力:就是教師要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情境和個體差異豐富的學生及其成長問題,教師要有教育應變的機智與藝術。
3.有效的溝通交流能力:需要教師用心聆聽、建構同理心,并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特別是教師要有讀懂學生需要、把握學生真實需求的能力。
4.團隊協作能力:強調教育教學的開展要與其他老師進行有效的協同和合作,也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協同合作,努力構建增進學生成長的“育人共同體”。
三、教師核心素養之“發展之要”:國際素養、信息素養,解決的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中“拓展”的問題
我們認為,教師必須在思想觀念和技術方面掌握有效應用特定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工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這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關鍵。
1.國際素養:強調對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知識掌握與理解,與多元背景的人們共處、互相學習的能力,以及帶著尊重與他人互動所需要的態度和價值觀。
2.信息素養:強調教師“有效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技術和技能”。信息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遞創造是當今信息時代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作為教師更應該具備這樣的素養。
四、教師核心素養之“品德之核”:領導力素養,解決的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中“育人”的問題
師德所體現的“人性的溫度”是教師區別于其他教學途徑和技術手段的關鍵,也是教育的內在要求。教育的目的決定了我們不僅要具備高尚的師德,更關鍵的是影響學生人格、品德的能力。
教師領導力是影響和引導他人的能力,中心是“用愛與責任引導學生的成長”,教師需有社會責任感和教育情懷,不僅是孩子知識的傳授者,更主要的是培育學生進取的價值觀和生存心境的領導者。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知識核心”向“核心素養”轉變,作為教師,必須在專業發展上主動適應時代轉變,建構適應時代要求的專業素養體系,才能真正成為“適教、樂教、善教”時代的教師。
參考文獻:
趙冬梅.論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基于課堂教學場域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