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策
摘 要:新課標中把德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很高的層次,指出在提高學生智商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促使學生成為“三觀”端正、品格健全的公民。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要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品質與個人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即教于形,德育心。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展開了論述,旨在通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教書育人是教師神圣的職責,也就是說,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學生道德意識和人格養成的圣殿。高中數學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較有難度。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那么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怎樣滲透德育呢?
一、通過數學名人典故,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在數學這一科目的實踐和認識過程中,無數中外數學家為了探索真理和發明創造,以科學務實的精神百折不撓,努力實踐,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些數學名人典故,是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奮力拼搏教育的良好素材。
例如,在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選修(2-2)1.1.3“導數的幾何意義”的課堂教學中講到,在點P附近,曲線f(x)可以用在點P處的切線近似代替。我們把這種思想稱為“以直代曲”的思想。我立即引向以前的算法,劉徽的割圓術用的就是“以直代曲”“逼近”的思想來計算圓周率。同時介紹了割圓術,割圓術是我國數學家劉徽發現的,劉徽發現當圓內接正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時,多邊形面積可無限逼近圓面積。劉徽是魏晉時期有名的數學家,他在數學上有著極大的成就。劉徽利用割圓術,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是3.14,后來劉徽又繼續深入計算,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準的圓周率為3.1415,而且劉徽還著作了《九章算術》。但是所有的這些成就,劉徽都是在非常簡陋的環境條件下完成的,縱觀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又有什么理由放棄對數學科目的學習呢?
二、利用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從章頭圖和章引言中選擇課堂情境創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使命感的教育。
案例1.由必修一第一章章頭圖(“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圖片),我們可以創設情境:(一分鐘錄像)“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過程的新聞素材。此時教師旁白:“‘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將載入國際航天發展史,這是祖國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這個為素材而進行的旁白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案例2.必修二第一章章頭圖(經典的建筑物圖片)的素材挖掘。教師創設情境:展示北京奧運會場館“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效果圖。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其結構設計做一簡介。這樣引起學生對北京奧運會的向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把握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高中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數學科目的抽象性比較高,極易出現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數學學習興趣下降的現象。這些現象出現之時,就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契機,改進以上現狀的過程就是德育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的過程。
高二上半學期考試后我發現一些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我采取了多種方法效果均不是太理想。當講到必修三3.1“隨機事件的概率”時,我介紹了蒲豐投針實驗。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2÷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我當時問了他們其中一位如果投擲的次數較少,π的近似值精確嗎?同時又對全班同學說道: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只要我們百折不撓、踏實認真就一定能達到目標。我國堆壘數學大師華羅庚說過:“攻城不畏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知道,他們學習的激情又被重新點燃了起來。后來事實證明,他們的成績確實有了提高。
總而言之,教于形,德育心。只要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恰如其分地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通過把握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契機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會“隨風潛于夜,潤物細無聲”地給學生無窮的力量,從而使數學課堂煥發活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發成.高中數學課堂數學文化教育缺失現狀及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12).
[2]楊鳴宇.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