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霞
摘 要:在這個信息技術的時代,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這些高科技。在“十三五”中,強調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化應用,融合創新。信息技術化的教學,不僅可以讓教材活起來,還可以讓教師與學生動起來。在數學領域研究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與融合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育信息化;深化應用;融合創新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義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信息傳播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所謂現代的信息技術是指“借助以微電子學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和電信技術的結合而形成的手段,對文字、圖像、聲音、數字和各種傳感信號的信息進行獲取、加工、處理、存貯、傳播與使用的能動技術”。而教育信息化則結合了這兩者的特征,教育者運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反作用于教育,兩者相輔相成,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初中數學的應用要用信息技術深化
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它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為社會創造了許多價值。而在數學課堂上,信息技術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教師可以用來吸引學生的眼球,用它來揭開數學應用的奧秘。近期開展的“一師一優課”活動,各位老師積極參與,利用信息技術備好課,并錄制自己的課堂,這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
在數學課堂上,我們可以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讓數學的應用更深刻。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動畫展示、實驗模擬、習題模擬、影視播放等方式應用,這些應用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以及深化應用有很大的作用。信息技術能夠將一些文字、聲音、圖像等轉化為活潑有趣的音響動畫,對學生多種感覺進行刺激和調動。將課程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后,生動、有趣地展現于學生面前,學生通過畫面、音樂、解說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應用數學知識,而且使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更加深化,更加靈活。我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課時《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時,開始我選擇播放微課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初步感知“積的乘方”的含義,這種簡單的信息技術應用,將數學的應用前置,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都帶著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進入了課堂,課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就會主動去思考“積的乘方”的其他更深化的應用,學生開始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數學課就會很成功。
三、初中數學的創新需要融合信息技術
在現今素質教育的時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有著傳統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以其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大課堂容量、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等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同樣,數學的創新也需要融合信息技術。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全等圖形》時,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理解全等圖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會判別全等圖形。
3.能把一個圖形分割成幾個全等圖形。
4.會用圖形的三種運動畫全等圖形。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全等圖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能用三種方法畫一個圖形的全等圖形。
3.能把一個圖形分割成幾個全等圖形。
4.體會圖形的三種運動可以得到全等圖形。
畫板動態呈現數學知識,將數學知識的運用更加深刻。在第5個環節課外拓展將數學進一步創新,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信息技術具有豐富的資源,能為數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聲音,能創設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學習視野。在上面的教學活動中,第一階段是情境引入,由教師投影一些由全等圖形拼成的圖案,把學生引入一個奇幻的圖片王國之中,由此提出需要研究的內容。第二階段是實踐體驗階段,通過學生玩俄羅斯方塊的小游戲的實踐,勾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隱形數學知識的記憶,從而進入到接下來數學的學習中,逐步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第三階段是典型例題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多媒體投影的方式,由教師提問引導,解答一道道例題,深化數學知識的應用。第四階段是拓展提高,教師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自己拓展運用新知,完成兩道沒有唯一答案的題目,學生通過自己上臺,運用信息技術展現自己的想法,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讓數學知識不斷創新。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設計,課堂的氛圍也調動起來,學生的創意也讓教師感到意外。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技術,可以開闊視野,激活思維,增強想象,也為數學知識的創新奠定基礎。因此,數學的創新需要融合信息技術。
初中數學應當與信息技術緊密聯系,數學知識教育信息化刻不容緩。信息技術不但可以深化數學知識的應用,還可以創造出新的數學。走在一線的數學教師們,我們應該時刻進行自我學習,學習新的信息技術,跟上時代的步伐,讓信息化的數學教育貫穿教育的始終!
參考文獻:
[1]馬麗,張雅文.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教學與研究,2011(32):87.
[2]劉君武.淺談信息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篇(第二卷),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