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悅
摘要:裝飾基礎是藝術設計專業里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在現如今的環境下,傳統的裝飾文化通常被認為是落后的而被忽視。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圖案紋樣豐富。本文探討的是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對廣西傳統裝飾圖案進行現代化和個性化設計的能力。
關鍵詞:裝飾基礎;民族文化;傳統裝飾藝術;高等教育
裝飾基礎是設計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該課程介紹了裝飾的起源、國內外裝飾作品的形式與方法、裝飾構圖形式原理、造型語言以及裝飾藝術在不同專業設計中的應用等內容,力求讓學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能全面了解和掌握裝飾的基本知識和設計方法,訓練對自然形態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概括提煉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方式。
裝飾基礎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學期期末,在設計類專業教學中應當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即綜合運用到之前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二維設計基礎、三維設計基礎所學到的知識,同時結合學生將來所學的專業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受到當前大環境的影響,在包豪斯教育體系的影響下,傳統的裝飾藝術課程的課時被壓縮,裝飾基礎課程的總課時降到了48學時。
民族文化元素是古人早期的藝術成果,是珍貴的文化資源。設計若脫離了本土文化環境,就無特色可言。在文化強國的指引下,高校教育勢必要深入挖掘這些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進入到藝術設計的課程教學中。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世居的少數民族有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文化元素非常豐富,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實用裝飾藝術有壯錦、瑤錦、蠟染、繡球、銅鼓、坭興陶、竹編、藤編等。
如同大多數傳統技藝一樣,廣西的很多民間藝術和傳統也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審美的變化,不再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它們正淡出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隨著老匠人離去,很多傳統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作為廣西本土的高校,需要培養兼具現代的設計理念、美學觀念和傳統文化知識素養的合格的青年藝術工作者,來承擔保護傳承廣西的民族民間傳統技藝的職責,讓民族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針對上面提出的裝飾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的改進方法:
一、增加第二課堂的必要性
單純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只能通過PPT和視頻等多媒體方式,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能夠帶入教室進行展示的實物也非常有限,這與實地觀察原作所帶來的感受大大不同。如果能將一部分理論課安排在博物館進行,讓學生們近距離的觀察到真正具有歷史價值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飾、樂器、生活生產用具,從中采集和提取最初始的裝飾元素,而不是以網上一些來路不明的網絡圖片、旅游工藝品等作為靈感的來源,導致越設計越歪。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去參觀傳統手工藝作坊,了解各種手工藝的制作工藝,了解裝飾和工藝之間的關系,體會裝飾圖案實體化的過程。只有足夠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對民族元素進行再創新,己達到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目的。這一方面讓傳統藝術得以延續,另一方面這種追根溯源的思考方法,培養了學生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
二、提高學生原創能力,對傳統民族民間裝飾藝術進行再創作
如今的網絡非常發達,學生會過度依賴網絡上搜到的圖片,導致大多數學生的創作能力薄弱,很多還停留在復制模仿他人成果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還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一旦給學生們展示了范例,學生就會先入為主的去模仿這個范例,而不去思考用自我藝術語言來表達的多種可能性。因此在進行課堂作業的初始階段,可以先用一小段時間讓學生們進行頭腦風暴,討論一下各自的創作思路和想法,甚至可以讓他們隨手畫一些草圖,從中挑出比較好的想法和草圖來集思廣益,討論如何拓展、完善和實行它們。這時候再展示范例和以往的一些優秀作品,講解它們在構圖、色彩、線條等方面的過人之處,引導學生借鑒這些優秀的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來完善自己的想法,這不失為提高學生原創能力的方法。
三、結合不同專業的方向,把傳統民族民間裝飾藝術運用到具體設計中去
傳統裝飾藝術中的很多裝飾內容和紋樣,已經不太適合現在的審美。但這并非過時,如果能把同樣的內容換一個表現形式或載體,又能使其煥發新的生機,這其實與現代設計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單單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上,不能只介紹傳統的裝飾圖案,還應該結合時代,給學生展示怎么把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結合實踐,給出一些優秀的作品范例,從而拓展學生的思路。在課程后期,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試著創作一些裝飾產品,如喜歡服裝設計的可指導他們進行絲巾圖案的創作,喜歡工藝美術設計和產品設計的可引導他們做一些特色旅游品,諸如此類。
四、結語
傳統民族民間裝飾藝術要得到發展就一定要保持它們的生命力,不應拘泥于單一的仿制過去留下來樣式,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應該創作出結合當下時代特征和現代審美的作品。培養學生針對民族傳統元素的創新能力,讓傳統得到新生和延續,這是裝飾基礎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