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進行有效的交流,不僅取決于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熟練程度,還取決于對作為背景的社會文化因素的掌握和運用水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導入;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文化和知識的載體,它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體現了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學習語言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文化。
一、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和原因
世界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和重大發展是引進文化因素,把它作為同早先傳統的語音、語法、詞匯以及修辭相并列的教學內容(俞約法,1997)。縱觀目前國內林林總總的英語教材,越來越多地加入了有關英美國家的國情內容。英語教師也越來越重視語言與文化的結合。但是從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來看,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的問題,即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跨文化經濟能力的問題還遠未得到根本性解決。雖然英語在當今中國大行其道,但文化根基卻非常淺。畢竟,不同民族之間思維方式、處事習慣和感興趣的談論話題是大不相同的。在進行國際交流的過程中常常因不了解英美國家語言使用的規則及他們的風土人情而導致誤解或交際失敗。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三:
1、多數教師對文化導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仍然沿用傳統的以詞匯、語法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方法,依然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詳細的詞匯與語法講解而忽視文化因素的傳授。有的老師雖然已經認識到文化導入的重要性,但是要把文化教學滲透到語言教學中去,對不能直接領略英美國家文化或領略不多的多數中國英語教師來說,無疑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他們明顯感知自身知識與實踐的匱乏,為了避免犯錯只好退避三舍。
2、一些英語學習者仍然將英語曲解成一種純粹的工具性語言,為學英語而學英語。一方面因為他們受到中學英語學習時一些不良習慣的影響,另一方面也確實沒有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缺乏文化敏感性。平時機械地學習語法規則,操練句型,實際交際時自然地將漢語使用習慣、漢語思維和文化帶入跨文化語境。
3、如今的英語教材雖然以大量的情景對話和介紹歐美國情的課文替代了以往大量的句型練習,但介紹的內容大多是有關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很少觸及英美人交際時言語行為的標準。
因此,對于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有必要進行探討和研究。
二、文化及其分類
文化學家通常把文化分成三個層面:表層,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戲曲文化等;中層,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際關系中各種體制規范、禮儀習俗、行為方式等;深層,即觀念文化,包括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傳統文化、社會心態、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審美情趣等(陳建明,1997)。鑒于英語教學的特點,哪些文化因素應在教學中得到重視呢?首先,選取文化內容要重視日常生活,然后是人文成就,使得英語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更利于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
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大多數很少有機會同英美人直接交往(除了外籍教師),也不可能生活在英美國家文化中。尤其在基礎階段,學生從零開始學習,對語言一無所知,對英美國家的文化也知之有限。這種情況下人們對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期望往往比較高,教師在教學中的責任或任務也較重。引導得當,能順利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得學生在了解詞匯、語法的同時,學到英美國家文化中人際交往的規約性知識,如怎樣問候,怎樣提出請求,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怎樣從一開始就注重并學習實用得體的語言和體態等。教師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介紹還可以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并為中高階段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有些人認為,在基礎階段跨文化的理解問題還不突出,因為學生把重點放在語言學習上,平時也沒有條件與英美人進行跨文化交際。但是筆者認為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同步,否則會導致語言與文化的脫節。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重視其階段性和層次性。基礎階段可以在語言教學的同時把文化教學的重點定在對交際有實用意義的交際文化因素上,主要是日常生活范疇,有關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文化因素可以在課文涉及時作適當說明,不作重點,這類知識文化可以在中高階段的課程中系統地學習。具體而言,基礎階段的文化教學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詞的聯想意義和文化內涵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意義和文化意義。比如“Dragon”在英語中是一種不吉祥的代表,它指的是兇暴、嚴厲的人或者是海怪,如鯨魚、鯊魚、鱷魚等可怕而危險的東西等。若不解釋,英美人是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何自稱“龍的傳人”的,他們不明白“龍”在漢語中是皇帝、吉祥、勇猛的象征;同樣,英語中“As happy as a cow”如果翻譯成“像母牛一樣快樂”一定也會使中國人茫然不知何意。除了這些,不同的文化對于交通、飲食、住房、度假等概念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聯想。因此,我們在傳授詞匯的文化內涵意義時要善于抓象征詞,即那些能體現中英文化差異、使用不當容易導致誤解的詞匯,如顏色詞、數詞、動植物詞及與歷史、文化有密切關系的特有詞語。
2、交際語在具體文化語境中的使用
要同外國人順利地交流,光有詞匯、語法知識是不夠的,還應有英美國家在語用規則、行為準則、思維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知識。如兩種文化在表達稱謂語、問候語、告別語,在表達恭維及其反應,在表達感謝、請求、客套、寒暄等方面不同的習慣。中國人在表達感謝時常說:“給你添麻煩了。”“對不起,浪費了你不少時間。”英美人很難理解這種用道歉的方式來表達感謝,癥結主要在于中國人“求情”而西方人“求真”的文化差別。中國人提出要求、建議時常常喜歡繞彎子,希望通過暗示使對方自己明白過來,避免正面沖突或遭到當面拒絕這種“丟面子”的現象;而西方人則喜歡直截了當,正面回答問題。中國人喜歡在交往時表示對別人的關心和親近,噓寒問暖、叮囑別人或提出許多建議等,而西方人強調個人隱私,不喜歡別人干涉自己的私事和行為。了解了這些區別,有助于我們更妥當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3、非語言交際文化因素
非語言交際文化因素包括手勢、體態、眼神、面部表情及對距離的處理等,在文化教學中應首先考慮與漢文化有明顯差異的因素。比如英美人在交談時一般眼睛直視對方,與對方距離也不太近;在用手勢表示數字時,01245手勢一樣,而其它5個數字的手勢完全不同;用手招呼人時,中國人習慣手心向下,英美人則喜歡手心朝上。所以,不同的國家在表示同一個意思時可能用不同的體態語,同一個體態語在不同的國家也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把一些非語言交際文化因素融合到英語語言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4、適當的知識文化介紹
教學的同時適當進行英美國家的知識文化介紹,包括他們的政治體制、經濟情況和歷史、地理、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基本內容。比如:主要的英語國家有哪些?分別在哪里?這些國家的經濟情況如何?這些國家如何選擇他們的元首?這些國家的教育特點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節日?等等。這些知識文化在老師們講解課文時作適當介紹,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增強學生對英美國家國情和知識的關注程度。
四、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方法
在選擇合適的文化教學的內容之后,教師就需要用多種方法來進行交際文化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地識別和處理跨文化沖突并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和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感悟:
1、在選擇語言教材時盡量選取具有真實的或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的材料的教材,即所用的語言應盡量合乎英語真實文化環境的語用規則,內容應選擇盡量反映英語文化的典型特點及易于與漢語文化產生沖突的方面。
2、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若遇到容易造成交際障礙的語言現象,老師應立即向學生指出文化的差異,并針對典型情景和話題組織討論。這種情況下,對比法不僅能使學生馬上領會問題的原因所在,更因為涉及到學生熟悉的漢語文化,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得他們更多關注漢語文化的特點及與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文化敏感性也隨之產生并加強。由于學習時間和教師的知識都有限度,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知識全部傳輸給學生,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學會對比,提高其文化敏感度。學生有了自覺的文化敏感度,便可時刻提醒自己在實際交際中避免漢語文化在跨文化語境中的負遷移。
3、由于個人接觸最能提高文化敏感度,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同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人多交流溝通,為學生創造同英美人接觸的機會,除了充分發揮外教的作用以外,還可組織學生參加或以志愿者身份服務于當地各種國際展覽、比賽等等。
4、充分利用圖片、幻燈、電影、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直觀教學資源。在遠離英美文化的中國,與英美人直接交往的機會畢竟不多,而基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現代化課堂教學使得學生能夠看到英美人真實的言行舉止。利用多媒體實現的情景化教學對于文化導入極其有效,需要教師們重視和探討。
5、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和報刊,擴大知識面。對于初學者來說,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做專題報告,讓學生自選題目。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多看課外書,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又可以提高他們對英美文化的興趣和關心程度,自覺地去發現文化差異。
6、通過情景對話及時發現問題。學生針對某一情景進行對話練習時,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學習和模仿課文中的語言模式上,因此會相當自然地表現出本國文化中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等,所以教師在講評過程中不僅應注意到學生在詞匯、語法等語言方面的使用情況,而且還應點評學生在文化因素方面可能出現的失誤,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明白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既然使用了英語,就應該同時使用得體的英語文化知識。
總之,我們在語言教學中應從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出發重視文化教學,教師必須首先加強自身有關中英兩種文化的修養和理解能力,并自覺地把文化教學融合到語言教學中去。當然,文化理解是一個不斷深入的漫長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所以教師的作用更重要的在于提醒和引導,不能把語言課變成文化課,仍應以語言學習為主。
參考文獻
[1] 俞約法.從文化因素的教學到文化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7
[2]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 陳建明.語言與文化面面觀.文化與交際[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 胡一.跨文化視野中的交際學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5] 黃勇.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西安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潘霽亮(1969.7---),女,漢族,浙江湖州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