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善玉
摘 要:東亞三國一衣帶水,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來往密切,但三國語言不盡相同,因此在交往之間,就需要通曉彼此語言的人做為翻譯人員作為溝通的紐帶。此時期,特別是唐與新羅之間設有專門的譯官之職,但其作為政府官員且人數稀少,民間的往來更不可能有專職的譯官,因此,相當一部分在唐新羅人便充當非正式的“兼職譯官”。
關鍵詞:兼職譯官;翻譯;語言
在唐新羅人作為“兼職譯官”的人身份各異,即有作為質子派往中國的貴族子弟;亦有由新羅政府派遣到唐朝學習的留學生;還有往來于唐、新羅之間的民間百姓。他們活躍于唐與新羅之間,正是他們的存在,更加密切了唐與新羅的來往。
一、新羅質子作為“兼職譯官”
“質子”即以子作為人質,新羅向唐派遣的質子大多是新羅的貴族子弟,他們作為人質被送往唐的都城長安,以此向唐朝皇帝表達自己的忠心。新羅最早向唐派遣質子是在太宗貞觀廿二年(648年),在此后向唐派遣的質子竟多達數十位。這些貴族子弟,除起增加兩國政治互信的作用外,還對兩國政府間的交流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在唐的新羅質子通常都會被授予官職,“開元二年(714)二月壬寅,新羅王子金守忠來朝,留宿衛。”[1]賢良的人甚至會被委以重任。因此,他們便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去學習唐朝的先進制度與文化,而這其中,學習漢語是這一切的基礎。熟練的漢語和自身的母語,使得他們在朝堂之上更多了幾分競爭力。也正因如此,在唐與新羅兩國的外交活動中,掌握兩國語言的新羅質子以唐朝官員的身份參與其中。
“臣本國朝天二百余載,常差質子,宿衛闕庭,每有天使臨藩,即充副使,轉通圣旨,下告國中。[2]
此條記載便印證了這一點。通曉兩國語言的他們往返于兩國之間,憑借自己熟練的語言,充當著外交官與“兼職譯官”的身份,他們作為新羅人又久居在唐,不會只片面地考慮一方的利益,區別于由政府派遣的傳統外交官員。他們能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調和緩解兩國間的矛盾,拉進兩國間的距離,作為唐與新羅關系的保鮮劑。
二、“兼職譯官”中的新羅留學生
“九年(貞觀十四年,640年)夏五月,王遣子弟于唐,請入國學。”[3]這是目前僅存資料中關于赴唐留學生最早的記載。
新羅除質子外,還向唐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區別于質子,通常為下級官員子弟(以六頭品為主)。新羅派遣這些留學生赴唐主要是希望培養更多諳熟兩國語言文化的外交人才,但對于留學生本身,其目的不單單在于尋求更好的政治抱負,而在于探求知識,特別是儒家經典。除公派的赴唐留學生外,還有數量極大的赴唐“訪學生”,這些訪學生通常自費乘商船赴唐,在唐做短期停留,但其對漢文水平不足以充分地完成訪學任務。因此,在唐留學生便成為了求學訪問的翻譯人員。
692年,新羅儒學家強首與漢學家薛聰等創造了吏讀文,這種用漢字部首或讀音標記新羅語的方法使新羅人得以用本族語言去理解漢文。赴唐留學生一直大量的抄錄儒家典籍,中國的儒家經典如“五經”以及其他諸子百家專著以此大量涌入新羅。而在吏讀文創制之后,這些赴唐留學生除抄錄經典的原文外,還用吏讀文加以注釋,讓新羅本土對漢文不甚了解的文人得以用本族語言去體會理解。由此可見,赴唐留學生除做訪學翻譯外,其主要的“兼職翻譯工作”主要是對書籍的編譯。
三、民間往來中的“兼職譯官”
說到唐與新羅之間的民間往來,則不得不提“新羅坊”與“新羅館”。“新羅坊”與“新羅館”是在唐新羅人的聚居地。通常存在于沿海地區(如山東、江蘇)、經濟發達地區(如洛陽),和政治中心(長安)。在新羅坊出現以前,部分新羅人因各種原因長期滯留在唐,或因遭遇風浪,漂流至唐,或迫于生計遠赴唐朝尋求生存之法,這些新羅人與唐人的長期接觸漸漸習得了漢語。
當時的兩國上船來往十分頻繁,沿海地區多港口,這就給了這些通曉漢語的新羅人以勇武之地。當時的新羅商船不可能配備專職的翻譯人員,唐到新羅的商船亦此。語言溝通存在障礙,商品貿易自然也不能順利進行。這些長期滯留在唐的新羅人則成為了兩邊商船的翻譯,做起了“兼職譯官”。而且,這些滯留人員大多數都因海難漂流至唐,具備著豐富的航海經驗,加之熟練的漢語,正是兩國海上貿易不可或缺的人才。正是這些“兼職譯官”的存在,打破了譯官由官府“壟斷”的局面。他們溝通起兩國的民間往來,促進了民間貿易的發展,在貿易的同時,也不自主地傳播起唐文化,為唐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四、結論
在唐與新羅的交往之中,有大量的在唐新羅人充當著譯官的角色,但他們并不是專職的譯官,而是在從事自身工作之余,從事翻譯工作的普通人。在唐新羅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涉及了唐與新羅交流的方方面面,或許他們未曾留名青史,但他們的行為雖平凡卻偉大。
活躍于唐羅外交之間的新羅貴族質子,赴唐求學的新羅留學生,往返與唐羅間從事各行各業的新羅百姓。精通兩國語言的他們成為了唐羅兩國官方、民間溝通的重要紐帶,貴族質子憑借其自身的優越的語言和文化條件,緊密了唐羅兩國的盟友關系,彌補了兩國間可能會出現的裂痕;赴唐求學的新羅留學生,他們是唐朝文化的重要傳播者,豐富和發展了漢文化圈,促進了新羅本土文化的繁榮;在唐的新羅百姓則憑借自己的語言優勢和專業技能,搭建起了唐、新羅乃至日本之間的航海貿易的橋梁。
可以見得,這些非專業的“兼職譯官”在歷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僅憑專職譯官,那么東亞文化圈不可能如此多彩。可以肯定的說,正是他們的存在,消除了當時三國間存在的語言障礙,推動了整個東亞地區的溝通與交流。
參考文獻
[1]王欽若.《冊府元龜》卷996.國學導航.http://www.guoxue123.com/index.htm
[2]王欽若.《冊府元龜》卷996.國學導航.http://www.guoxue123.com/index.htm
[3]韓.金富軾.孫文范等校勘.三國史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朝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