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好榮
摘 要:概述人文精神的內涵及人文精神的社會現狀。從構建凸顯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構建多元化的課堂評價體系、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等幾個方面來凸顯人文精神。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人文精神;多元化;生活化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及人文精神的社會現狀
本文中的人文精神,其基本內涵包含三個層次:(1)關懷社會,心懷天下。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是最高境界。在這一層面教學所肩負的使命是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精神,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2)關愛生活,體驗生活。這是人文精神的現實載體,人文的東西必是生活化的東西,脫離生活的人文是不存在的。人文的東西往往才是最生活化的東西。所以人文化的課堂,首先必須是生活化的課堂,在這一層面教學,首要進行的是課堂教學源于生活、理解生活、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情緒,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豁達開朗的個性品質,豁達、大度的高尚風格。(3)關懷自我,發展自我。關注人、尊重人、發展人這是人文精神的最終歸宿,是我們人文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這一層面,教學所要進行的就是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從而認識自我,最終實現人的個性發展,這一過程,概言之就是自我表現,自我發現,自我發展。
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論述人文精神的構建
1.構建凸顯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
教室是有限的,但課堂是無限的。課堂是老師建立的,老師是設計師,老師的心胸有多開闊,設計的課堂就會有多大。課堂是束縛學生的牢籠,還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世界,這不僅僅取決于老師的知識文化水平,更重要的還在于老師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方式。這些猶如編織課堂的經緯,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看到的是整個世界,還是教室的四壁。所以,老師首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敞開胸襟,博覽古今的同時又能與時俱進,吸納各種優秀的文化。另外,讓社會走進課堂,讓課堂走向社會,讓社會資源課程化,讓課堂內容社會化,讓學生融入課堂,貼近社會,那么社會就會在身邊,祖國就會在心中,他們的青春就會為祖國而絢麗多彩,他們的熱情就會為祖國而燃燒。
2.構建多元化的課堂評價體系,讓學生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該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評價,不僅僅是師生評價,還應有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和家長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的評價體系,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
三是評價內容育人化。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該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過程中,還要有育人的觀念,評價的內容應該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發展,就應該給進步性鼓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四是評價亦有個體差異性。孔子告訴我們因材施教,我覺得人文化的評價機制應該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學生個體存在多重的差異性,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性格差異都會影響一個學生的進步大小以及進步的可能性程度。因此,在評價機制上,應關愛弱勢學生,他們每一次的進步都比別人來得更加艱辛和不易。我們本著人文化的理念,對于他們的評價應該區別對待,以凸顯對他們的人文關懷。
三、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走進生活,理解生活,體驗生活
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特色亮點。新一輪課程改革下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編寫思路如下圖:
從上圖所示的思路看,教科書是以社會生活主體為基礎,以思想政治觀點統領、整合教學內容,以此實現新課程的核心價值觀念——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問題生活化、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應生活化,以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最終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這是新課改人文精神最終的落腳點。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注重生活化教學,應強調知識來自生活和知識應用于生活這兩者的辯證結合。一方面,從現實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捕捉生活中的現象,讓思想政治課知識生活化。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課的視角,觀察認識現實生活,探究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課問題,讓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課問題知識化。實際上,思想政治課的知識就在學生身邊,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思想政治課的知識去觀察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指導學生在觀察和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思想政治課的知識去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善于將生活中的事例構建成資源引進課堂,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