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惠
摘 要: 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安身立命之基,是文化自信之根基,更是立于世界文化之根基。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精神內涵的深入挖掘,是當今時代的要求。針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創新融入教育的方式,營造融入的家庭教育氛圍,強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理想信念 實現形式
綿延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深厚的精神根基,指導著中華兒女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學生是國家之棟梁、民族之希望,理應有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根植于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進一步推動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化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受到沖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些青年學生主流價值觀不成熟
青年學生作為中國夢建設的主力,是伴隨國家日新月異發展的一代,成長于大信息時代,享受著獲取信息的便捷性、無障礙性和多元性。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階段,理想信念處于初步形成并走向實踐階段,一些學生主流價值觀不成熟,對價值判斷有所困惑。
(二)一些學校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學校對青年學生的人格、理想信念教育重視不夠,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欠缺,其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功能未能充分顯現。這些學校沿用的灌輸模式機械、單調,加之內容枯燥,限制了青年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沒有得到重視和實現,不易滿足青年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和興趣,往往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最終導致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理想信念的感悟和理解不深,融入教育受阻。
(三)一些家庭教育氛圍欠佳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條件的改善,一些青年學生的父母為子女創造了比以往任何時代學生更加優越的物質條件,物質配備比以往學生豐富,甚至幫子女包辦各種事情。加之父母忙于工作,在優秀傳統文化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缺乏對子女的教育引導。一方面,父母生長時代的特殊性決定了父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理想信念認識不足,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這些父母對子女精神層次的需求關心、教育、引導不夠,偏重金錢支配上的精打細算,忽略對子女情感的支持,看不清子女成長的腳步和精神上“缺鈣”的問題,難以給予子女良好的引導與示范。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內涵
優秀傳統文化不是一種凝固的形態,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和圖書館的線裝書,不是落后的代名詞,而是活的生命,活的精神動力,是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它活躍在今人和未來人的生活實踐中。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時刻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尤其對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影響更是深遠。
(一)強化主流價值觀認同
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激蕩,給青年學生價值目標選擇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將優秀傳統文化嵌入理想信念教育中,進一步豐富青年學生的教育內容,有利于青年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采,激發對文化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從而有效強化青年學生主流價值觀認同,守住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守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同時,優秀傳統文化在肯定個人價值方面對青年學生人生目標的確立及在未來社會生活不懈地奮斗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如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對個體價值的肯定,是從個人與家庭、宗教、國家三者關系上肯定完善的個體心性,只有具備“完善的心性”的實踐主體才能從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恰是這些主流價值觀激勵人們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努力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人、實現人的價值。
(二)提升和鍛造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
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是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豐厚滋養,離開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就失去汲取營養的活頭源水。在互聯網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一些青年學生對新事物尚缺乏判斷、辨識與選擇的能力。將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精神品質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通過動態解讀和積極思辨之后,可以開啟青年學生的心智,拓寬眼界,拓展思維,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腦入心,溶化在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中,匯聚成青年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幫助理性認識和分析各種事物的本質,提高和鍛造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三)凝聚大學生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青年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潛力和重要力量,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使命,他們朝氣蓬勃、開放自信,是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一代,是最富有朝氣和夢想的青年一代,正是這份使命將青年學生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為中國夢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就有很多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是凝聚青年學生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投身中國夢建設的重要源泉,如孔子在《論語·泰伯》中強調:“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①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強調“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②,從一個方面點燃了青年學生的青春夢、點亮了理想之燈,激勵著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中國夢的建設事業中并為之奮斗。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現形式
如何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加以內化,以克服青年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因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缺失而帶來的精神和修養的貧乏,促進其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恢宏的體系,內含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是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精神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春風雨露。“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③,對自身本質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只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④,才能增強理論和情感的認同,堅定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對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沐浴和滋潤,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和涵養。故而,應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脈搏與現實需求,運用新媒體手段對內容加以篩選加工,引導青年學生理性看待根植于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內涵,自覺自信地繼承傳統,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
(二)暢通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大學是鍛造優秀青年的大熔爐,更是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要摒棄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暢通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探索出理性和務實的教育手段。在信息化時代需要做到因勢因時因事,根據青年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和生活方式,暢通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傳播方式和教育方式,如,積極探索大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微方式”。課上、線上充分發揮青年學生青睞的手機終端平臺,利用青年學生使用頻繁的微博、微信、微視頻、QQ、BBS論壇、門戶網站等,切準青年學生的需求,吸引青年學生的關注、點贊并參與,將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傳遞給青年學生,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理想信念的融入教育。課下、線下采取青年學生喜歡和接受的方式精心開展融入教育實踐活動,通過面對面、零距離的互動,提高學生在參與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的能力和感受文化的能力,從而提高青年學生在理想信念形成教育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有效潤化于社會生活中。
(三)營造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環境是青年學生生活與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引導與躬親示范對青年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古有孟母因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而留下“孟母三遷”的佳話,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家庭教育肩負著重要的育人職責,是傳播傳統文化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的重要主體,而青年學生的年輕家長則是最有價值的推廣員。通過精心營造濃厚的家庭教育環境滲透氛圍,將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的實現中國夢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推廣給自己的孩子,引導孩子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青春行動,恰是一項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偉大事業。
四、結語
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不斷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征途中努力奮斗。
注釋:
①李浴華,馬銀華,譯注.論語·大學·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0.
②孟軻.孟子·告子下(卷12)[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167.
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④費孝通.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三級兩跳”中的文化思考[N].光明日報,2000-11-07(3).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N].新華日報,2016-12-09(1).
[2]李四維,李學靜,溫健林.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機制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9):200-205.
[3]趙利.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綜述[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9(1):128.
[4]趙金飛.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缺失問題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8.
[5]張永貞.論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教育中的價值體現[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4):158-159.
[6]閆淳純.傳統文化視野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