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清
摘 要: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其得以繁衍生息的文化根基和前進的精神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資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寶庫。“中國夢”是當今時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理念。從二者間的關系對“中國夢”進行新解讀,進一步得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啟示、新思路。
關鍵詞: 中國夢 中國傳統文化 啟示
一、“中國夢”的傳統文化意蘊解讀
任何一種思想理念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同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歷史文化基礎的。它所強調的是個人與國家的民族緊密相連,以及它所主張的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等理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都能找到經典的詮釋。“中國夢”理念中蘊含諸多傳統文化元素,但探究其中的根本,“中國夢”理念的思想文化之基是中國古代的大同文化思想,這也是它的根本傳統意蘊所在。
(一)大同思想的提出和基本內涵
“大同”思想是古代人民對未來理想社會的一種美好的暢想,它類似于西方的烏托邦思想。它最早出現在《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基本意思是:到了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人們做事都是為了自己的公共利益著想,它們把品德兼備的人、有才能會干事的人選拔出來管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求要講誠信,培養和睦友好的社會風尚。因此,人們不只是奉養父母或者撫養子女,而是使得老年人能夠善終,中年人能夠為社會貢獻一分力量,年幼的人能夠健康順利地成長。使年老卻沒有妻子的人、年老卻沒有丈夫的人、小時候就失去父親的孩子、年幼卻沒有孩子的人、身體有殘缺的人都能夠得到社會的供養,男人都有工作,女的也有好的歸宿。對于財物,人們都有憎惡將之扔在地上的舉動,不一定要私藏;人們都愿意竭盡全力為了公眾的事情而努力,而不一定謀私利。所以,為了一己私利搞陰謀詭計和壞事的人自然就沒有了市場,盜竊、造反害人的事情不再發生,晚上,每家每戶的門窗都是敞開的,這就叫做“大同”的思想社會。
(二)“中國夢”與大同理想的關系
“中國夢”最根本的文化思想根基是儒家大同思想,二者在政治訴求、精神追求、文化思想方面一脈相承、聯系緊密,我們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從二者間的關系深入解讀“中國夢”。
1.大同理想是“中國夢”文化根基。
首先中國夢與古代大同理想具有某種一致性,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
(1)基本原則一致。大同社會的通行原則是“公”,即共有,一般指天下之利。這也是大同理想的政治理念。“為公”講的是所有的財富和資源為人民共同擁有,也就是天下平等、公平。它要求社會成員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樹立天下為公、不過于追求私利的社會觀念,這是儒家大同理想的根本要義。同時,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提倡的基本價值理念是樹立一種“為公”的意識,也就是拒絕過于追逐個人私利。它要求我們有絲毫不為個人利益著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的意識,要有不求回報付出的奉獻意識,要有為人民群眾著想的觀念,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為公”的追求。“中國夢”所構建的是一個沒有私利、沒有猜忌與陰霾、追求公平的社會,這需要每一位社會成員共同努力,需要社會主體公民發揚無私的精神,不過于追逐私利。這與大同思想的基本通行原則是一致的。
(2)核心價值的一致。命運共同體的觀點是古代大同思想與“中國夢”的共通性,大同思想是把個人、民族和社會聯系起來,中國夢是把個人、家庭、民族、國家聯系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二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一脈相承。它們共同描述了一種天下人緊密聯系、天下為公的景象。可以說,它們蘊含的共同價值基礎是集體主義思想,即個人與集體是相互依存、互相影響的。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整個集體利益的發展。大同理想和“中國夢”都強調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只有一個家庭的幸福、一個國家的幸福才是全人類的幸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2.中國夢是對大同思想的新詮釋。
儒家大同思想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的人民對未來的一種樸素理想和追求,它帶有明顯的農耕文明特征。基于新的歷史語境下的中國夢,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因此,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小農經濟背景下的儒家大同理想與當今世界多元、經濟貿易全球化的社會現實基礎下的“中國夢”有本質區別,現代“中國夢”根據新時代要求對大同思想進行了新的詮釋。
(1)由于二者理論基礎不同,中國夢對大同思想進行了與時俱進的完善。大同理想是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歷史產物,縱觀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我們會發現:每一次思想的碰撞、理念的融合都在社會大動蕩、政治局面變幻莫測的背景下發生,儒家大同思想也一樣。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林立、思想動蕩、近代時期中國領土被侵略、時局動蕩,儒家大同思想的產生與發展與此緊密相連。春秋時期,大同理想最初被儒家提出,后歷經發展,與近代動蕩時期被康有為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并著有《大同書》,可以說,大同思想是中國人民在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戰亂中提出的,這是被苦痛的現實所迫,在想象中實現自己所追求的關于未來美好社會的設想。“中國夢”是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下的產物,這是在中國經歷過戰亂磨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動蕩、探索社會主義并進行改革開放后取得的重大成功。“中國夢”在21世紀的新時代下對中國古代大同思想進行了新的詮釋,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與新思想。
(2)中國夢完善了大同思想的實現路徑。儒家大同理想所憧憬的是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團結友愛、真誠相待、沒有任何隔閡與猜忌,這帶有天真的理想主義色彩。它是靠每個人自覺地進行“修、齊、治、平”實現的,大同思想只描繪了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并沒有提出相應的具體的現實路徑,這樣一條道路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中國夢”的實現強調了必須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也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與中國社會歷史相結合,從而走出一條通向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道路。總的來說,穩定的、毫不動搖的先進,“中國夢”就能實現。
總而言之,以儒家大同等文化思想資源為核心的“中國夢”理念,既能夠保留各種文化的多樣性,又能夠通過統一于各種理念而消除各種文化的對立和沖突。這樣的中國夢具有無限的魅力,但是就現在而言,中國夢還無法成為世界的大同夢,中國文化需要長期的協調與整合,尤其是本身必須具有豐厚的物質基礎與一定的文化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夢成為世界夢,我們深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世界大同的夢想也不會很遙遠。
二、對“中國夢”進行傳統文化意蘊解讀的價值
當今中國國力越發強盛,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經濟強國,目前并沒有成為大家公認的真正的文化強國。可以說目前實現“中國夢”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將中國文化自立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吸收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如何更好地傳承它、發揚它,是目前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關鍵因素。從“中國夢”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角度進行解讀,利于我們掌握其理念的實質,利于我們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時代中將文明發揚光大、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思想資源,可促進“中國夢”的實現。
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該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根基,它都是獨具特色的。它是我們的精神和文化基因。縱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當時的許多優秀思想放到如今也是熠熠生輝;西漢以后儒、墨兩家相互補充、和諧共生;民國時代各路仁人志士秉承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的主張也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思想學說與理論。中華傳統文化在數千年來的歷史演變中不斷吸收前人的思想進而融合形成新的思想,不斷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寶庫。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隱藏著豐富多樣的先進思想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大寶庫,更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一種強大精神力量。從“中國夢”理念出發,對其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解讀可以更進一步地發揮其價值,使中國優秀文化在新的世紀實現新突破和新完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提供強大的文化思想支撐與前進的精神動力。
2.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國家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
要想真正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凝聚中國人民力量,必須增強和提升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這是實現“中國夢”的條件和保證。“中國夢”理念中所蘊含的諸多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是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更是利于提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一劑良藥,這是由我國歷史傳統和社會現實決定的。
從古至今,追求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中國夢”是每個炎黃子孫的共同理想與追求。可以說,它匯集了人們關于未來社會的美好愿望。對于中國人來說,最引以為傲的應是中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老的社會傳統文化在中國有著十分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相對于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等其他文化,中國普通民眾更傾向于中國傳統的文化。這就需要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融入馬克思主義等優秀文化,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國夢”理念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產物之一。要想真正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將其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擁有傳統文化元素的“中國夢”理念才能引起中國人民的情感共鳴與價值共識,這讓他們更容易接受、理解“中國夢”這一理念,并在情感上不斷契合,為努力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三、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不斷賦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內涵,不斷推進優秀文化與當今時代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使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不斷得到鞏固,使人民對自己的文化認可、對自己的民族認可、對自己的國家認可。因為只有認可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民族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國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座談會在京召開[J].中國法治文化,2015(12):5.
[2]顏曉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深厚軟實力[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12):31-32.
[3]程玲,馬忠.論“中國夢”的傳統文化根基——“中國夢”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探究[J].社科縱橫,2015,30(05):14-18.
[4]盧玉.在弘揚傳統文化中實現中國夢想——從歷史和傳統文化角度解讀“中國夢”及其實現[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02):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