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雄 謝春生
摘 要:采用觀察法、文獻法、談話調查法對我校2016級高一年級5個班級的體育教學進行實踐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總結了三個方面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明確目標,完善教學關系;以學生為主體,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課堂的情景設置,構建快樂的體育課堂。
關鍵詞:新課標;高一年級;探討
21世紀之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1]。同樣,新課程標準對體育與健康課程也提出具體目標,該課程涵蓋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領域,它突出學生運動參與性。在新課標思想指導下,許多一線教師進行不斷實踐、反思、探索,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如:合作學習、分層教學、群體活動、先學后教等被大家認可和借鑒的教學方法。立足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教研組也進行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們認為:在新課標思想指引下,教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覺參與體育活動出發,教學中加以實施引導,從多層面、多功能、多角度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意識。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教學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施展才能的天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教學實踐采用的策略與方法
1.明確目標,完善教學關系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為什么教?如何教?本課程最大特點是體育活動,要讓學生了解健康的意義所在,掌握必要的運動技能,形成自覺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培養終身的體育意識。教師要明確本課程目標所在,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教學工作。學習領會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強調轉變教師教的方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學中不斷調整教與學的行為,促進教與學的行為,促進教與學的關系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①尊重、信任、理解學生。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固守“師道尊嚴”,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安排教學,應當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通過交流、溝通、提看法、采納意見來融洽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師生之間對話的暢通,有利于學生思想火花的迸發。②教學方式上,因人而異,區別對待。關注個體差異與需求不同,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并提出相應的學習建議。這樣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學習樂趣。如果學生不能完成課程目標,常常遭遇學習的挫敗,他們根本不會喜歡體育課,也不會主動參與到運動中來。③充分考慮學生現有水平和能力,增加學生自我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會集體活動的樂趣,讓學生在參與教學的組織及教學評議等環節中體會體育知識的魅力,讓學生多參加趣味性、娛樂性的體育活動,提高活動的積極性。教學中,改革重復過多、競技性強、不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改革過于規范、一體化的教學組織。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如:學生按小組完成設計一節課的任務,選擇較好的一篇,作為示范課,使學生也有自主管理課堂的機會和體驗。同時讓學生針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評價,談體會和看法。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尊重關心學生,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場面。
2.以學生為主體,教給學生科學有效的學習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學期初,教師要合理設置學期及各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讓學生參與討論,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努力方向。教學過程中,構建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課堂,強調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選擇合理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快地掌握運動技能。具體做法有:①課前預習,體育教學可以像其他科目一樣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教師把下節課的教學內容事先告知學生,交代預習的內容及要求,學生通過體育課本的相關知識要點進行學習領會,也可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里面相關的視頻、圖像、文字進行學習,并記下要點及不理解的地方。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對下節課的教學內容有理論及直觀上的認識。教師在課上提問、歸納,學生課上的學習狀態進入就快,學習效果更明顯。②“合作性學習”,不同的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其體育能力也各不相同。通過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觀摩、相互幫助、提高認識,更好地參與體育學習。即通過有序、有利、自主地組成學習小組,圍繞學習主題,經過小組活動、組內討論、形成共識,并通過組間評價達到學習掌握技術要領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籃球行進間低手上籃的教學,教師先示范講解動作要領,指出重難點。學生按原先分組,5~6人一組,進行合作學習領會,活動過程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活動及組內討論時間約20分鐘后,教師再集中學生進行小組評議,談談學習體會,教師再總結歸納,對學生的見解及學習收獲給予積極評價。評議用時約4分鐘,各小組再開始練習,進一步學習領會動作。在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指導。③“以點帶面”,通過精講某個典型案例或題目使學生掌握某一知識點的教學法。[2]如:學生喜歡籃球的投籃活動,就可以利用投籃這個典型的技術動作的教學,精講多練,豐富各種投籃技術的練習形式,并將運球、傳球融入投籃的練習當中,使學生帶著興趣學習掌握籃球的技術動作。“以點帶面”可以領會應用到學習的個體上,利用體育的特長生來帶動各小組的活動,發揮示范、幫帶、組織的作用。如:利用具有籃球特長的學生,可以指派他們到各個小組去,根據各小組的人員特點和學習內容,安排這些體育骨干到各小組去,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發揮特長,帶動本組同學開展活動,并在技術層面給予本組同學指導。讓他們得到及時的幫助,激發他們學習熱情,努力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教學中,通過激勵和引導,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先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如:籃球、足球、排球、踢毽子、武術、健身操等。通過某個單項的技能和興趣培養,帶動各系統機能和其他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另外,積極培養學生正確的健康觀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自覺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基本結構為:基本掌握技術—技術完善—活動中活動樂趣—加深對體育活動意義的認識—自覺地、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樂此不疲—學生身體機能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利用課上及課外的時間對學生選擇的活動項目,在技術上給予指導,循序漸進組織其投入活動,體會參與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進活動技能提升和自主參與活動的意識形成。以點帶面,合理發揮項目優勢和人的優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3.注重情景設置,構建快樂的體育課堂
運動興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自覺參與活動的前提,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趣,才能使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法選擇過程中,應緊貼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興趣傾向進行合理設計,努力構建快樂的體育課堂。具體方法有:①設定合理的期望值,個體之間,男、女生之間均存在機能、技能方面差異,男生喜歡球類活動,對抗性強的項目;女生則多喜歡動作輕快、優美、強度小的項目。在課堂的教學目標設置,單元目標、學期目標設置應加以考慮,做到合理區分,契合實際,讓學生通過努力就能收獲成功的體驗,適當降低技術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②教學過程中,穿插介紹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技術評價標準及方法,讓學生在對比中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及其他同學掌握技術動作的情況。同時,利用學生逐步形成的評價能力,開展相互評價,組間評價,提高學生對本教材認識,增強自主參與活動意識,活躍課堂氣氛。③教學中,穿插開展趣味性和競技性活動,活動形式和規則可以是教師設計,也可以采納學生提議的活動形式。教師對各小組活動情況及時進行評價。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克服一味教動作、學動作的弊端,增加開展接力比賽,三對三半場籃球賽,小場足球賽及其他以組為單位的競技比賽,使課堂出現師生互動、氣氛輕松、學生喜歡參與的活動氛圍。④注重情景設置,構建輕松、怡悅的活動氛圍,利用小紅旗、標志盤、錐桶、海綿墊、音樂播放器等教學器材,合理運用,設置能激發學生活動欲望的教學氛圍。另外,教師要重視語言激勵,選擇時機,適時給予學生鼓勵。不可出現大喊大叫、大聲訓斥學生,避免當眾批評某個學生,貶低其完成動作的能力。通過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建立起和諧關系,與學生積極互動,尊重關心學生,關注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出現輕松、快樂的氛圍。
二、教學結果
這三個方面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又有各自的要求和作用。教師加強與學生溝通了解,掌握學生基本信息,讓學生明確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任務。教師立足學生的實際,結合本校的課程資源,為教學內容選擇,為教學方法設計提供依據,做到針對性、實效性,真正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完善教學關系。其次,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手段,能根據自身的需要,遵循“知、信、行”的認知規律,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強化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化為主動學習狀態,從原來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自主意識。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教學教法,著重提高學生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交流、合作的氛圍。另外,體育課堂應注重構建快樂的活動氛圍,包括活動場景設置,教師語言激勵,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活動中學習技能,體驗活動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意識,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完善教學關系,豐富學生學習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大多數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獲得知識,學到技能,有效提高體育課堂效率,學生的活動自覺性更強。
三、教學分析及結論
高中生一般年齡為15~18歲,稱為青年初期。青年初期是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無論從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正處于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階段。青年初期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態度更進一步明顯分化。[3]對高一新生調查了解,加強溝通,培養他們自覺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勢在必行。另外,高一年學生錄取自不同初中校,各校體育教學情況和教學條件有著很大不同,因此學生掌握技能情況和興趣傾向自然存在差異,要是保留原有教學模式,采用一刀切、單一、拘束的教學模式是與新課程理念不一致的。教師應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讓學生喜歡體育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受益,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是提高高中體育教學效率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4:1.
[2]趙徽,荊秀紅.解密高效課堂[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07:148.
[3]劉清黎.體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