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毛措
摘 要: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還會限制學生對學科的認識。結合高中一年級教學實踐分析,融合自身教學經驗探索,提出提升高一化學教學質量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繼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一化學;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研究發現,學習習慣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學習上的學習傾向。學習習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成績,還會直接影響教學效率,影響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提升。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化學課程的課時和任務都出現了轉變,這時候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就變得非常重要。為了了解高一年級學生化學學習習慣的情況,筆者結合實際,在學校進行了統計,制訂了豐富的計劃,了解學生的情況。據統計發現,在高一階段,已經有部分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習慣,但是仍舊存在一些錯誤的做法,影響著學習效率。為轉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以下幾點分析,對化學備課進行探索,希望可以培養學生化學學習習慣。
一、深淺結合,做好銜接工作
走進高中一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并能夠為初高中的知識體系提供研究的專題。在引導中,教師系統地將知識的內容和章節呈現出來,并對初中化學知識和高中化學知識進行統籌協調,讓學生可以在苦中求學,可以在教師引導中順利地走進高中時期。
如,在講解物質結構這一部分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建立相對原子質量、同素異形體、元素等多個概念。因此,在學習這一章節的時候,我先介紹了一些和這些概念相關聯的“核素”的概念,然后對這幾個概念進行分析,對比滲透。在這樣的引導中,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的結構,還可以對新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全新的理解和深入的滲透。在新舊知識銜接、深淺結合的教學中,學生更容易學懂知識的內容,也逐漸養成由淺入深學習知識的習慣。
二、化難為易,融合情境引導
學生在學習比較困難的知識時,往往會存在一些抵觸情緒。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追根溯源,結合學生發展的內在關系,通過發散思維的模式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可以和他人合作并流暢地表達。在這一階段,教師還需要積極地探索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滲透學習的基礎,點燃學生的求知欲。當學生體會到探索問題、突破難點的成就感之后,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習慣也會因此出現變化。
鑒于化學屬于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知識的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以緩解教學的實際,提供良好的效果。如,在講解元素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而的遞變規律的時候,教師不必直接給出學生結論,而需要讓學生自主分析探索,提供實驗報告書和實驗器材,讓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自主探索這個過程中的情況,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自我。在學生自主動手實踐的階段,學生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他人一同合作的階段,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發展情況也出現了非常大的提升。
此外,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材料,并提出需要研究的具體內容,設置化學情境,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發現其中的內涵,輔助學生成長和提升。學生在小組探索中,針對同一個問題共同努力的時候,一旦探索出成果,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并主動分析探索知識的方法。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可以發現其中的內涵。之后,教師只需要發現學生在探索中出現的問題,并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全面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內涵。
三、鞏固知識,注重內化發展
針對課堂引導、問題意識以及系統小結等方面相對薄弱的情況,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認識到提問對學生的重要性,還需要在每一節課程授課中留下三五分鐘梳理一堂課程的知識,幫助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再次認識。同時,教師也需要關注班級中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可以在學習中真正地實踐起來,以引導他們參與課堂、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長期的引導中,針對班級中不喜歡完成作業和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進行面批,并從心理學角度追根溯源。通過教師的努力和堅持不懈地引導,提高了作業的質量,幫助學生養成了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總而言之,在高一階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教學的需求,也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因此,在授課中,高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全面引導滲透,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提升學生的成績,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鋒.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小作家選刊,2016(8).
[2]李敏,黃磊.學化學,從好習慣做起:高中化學教學中良好學習習慣培養之我見[J].中外交流,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