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越
摘要: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視角,立足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宏觀背景,從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出發,指出全球化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使命,期待為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全球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歷史重任
前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革命斗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生命線,如今全球化步伐逐漸加快,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承擔著全新的重任,如何應對挑戰、肩負使命已經成為集中關注的問題。
一、全球化時代中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政治意識的弱化
改革開放之后幾十年的發展實踐中,經濟體制改革深化落實、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改變,經濟建設碩果累累,物質文明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市場經濟的啟蒙之下,人民群眾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前所未有,與傳統不茍言利的核心價值觀對比來看是一種進步,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過分追求物質與利益,金錢的作用被無限的放大,拜金主義開始滋生,對于物質與利益的追求成為一部分人的唯一,對于政治理論漠不關心,開漠視政治學習,對于政治興趣開始淡化,于是也就開始表現出了政治斗志削弱、政治熱情衰減、政治責任不強的系類問題。改革開放以后,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在這一背景下人民群眾的意識形態受到了一定沖擊,青少年理念與信念受到了負面影響。一部分青少年對于國情以及發展形勢缺少認知與了解,對于復雜的國際形勢認識不夠清晰,同時受到多元文化價值的滲透,社會主義信仰出現了動搖,價值觀體系出現異化,文化自覺意識逐漸喪失。
(二)集體意識的弱化
集體意識是有效協調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道德準則,是社會主義社會中有效處理集體、國家、個人關系的指導。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從“仁者愛人”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在闡釋著集體主義在文化與意識中的作用。而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和諧社會理論中的“以服務人民為榮”,習總書記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是新時期黨和政府對于集體意識的殷切期待與現實要求。然而,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之后,人民群眾的集體意識開始弱化,在資本主義張揚個性的主張之下,個人主義開始盛行。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在人的發展歷程中個性不是不可以追求、不可以張揚,但是必須要在不脫離集體的前提下完成,沒有集體的個人是無法存在個性的。正如巴比塞所言“個性與集體的融合,才能不失去個性,而只有在集體當中,個性才能得到高度覺醒,個性的追求才能完成。”
二、全球化語境下思政教育的歷史重任
(一)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
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指出:人類的歷史是由人類自己創造的,但是人類在創造歷史的實踐中絕非在主觀選擇的環境下隨心所欲的創造,而是在隨機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往中繼承下來的環境與條件中創造的[1]。國情,是國家當前的基本情況與發展特點,也就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遇到的,從過往艱苦卓絕中繼承下來的條件,所以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能否熟悉國情、了解國情、把握國情、立足國情是這一實踐活動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前提。我國只有實現民族團結才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熠熠生輝,中國人只有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才能自覺將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在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始終站穩腳跟,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見,在全球化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必須要進一步強化國情教育,才能真正強化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意識,才能讓人們自覺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強化政治覺悟,強化愛國主義情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文學自覺能力的提升
在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集中關注對全球意識的培養,這是時代賦予的重任與使命,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思政教育工作讓人民群眾意識到借鑒資本主義、追趕資本主義的重要性,要意識到利用資本主義的優良之處去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最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借鑒資本主義、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堅決不可以偏離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堅決不能失去傳統文化的指導,堅決不可以喪失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而在民族文化傳統當中,最關鍵的、最核心的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神主旨,是民族文化能夠歷久彌新的基礎,深深的根植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2]。對于人類發展歷程來講,任何一種文化都蘊含著共性的人文精神,同時也彰顯著別具一格民族意志。換言之,人文精神是具備鮮明的民族特性以及地域特性的。基于此,在思政教育中培育人民群眾的人文精神,利于文化傳統的繼承與弘揚,利于文化自覺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中,思政教育都被賦予了“工具”的意味,片面強調思政教育對于政治的服務屬性,對于經濟建設與生產服務的能力,這所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培養出了大批的“經濟人”也可以被稱之為“經濟工具”,公民的基本屬性實質上被異化了,異化為一種集中追求金錢與利益的的機器。基于這一現狀,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對教育對象進行人文精神的訓導與輸入,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輸出更多的主觀能動性,自覺的樹立崇高的理想,自覺協調個人、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發揮智能與才能,在工作崗位上創新,謀得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化。
結語:
全球化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滲透與影響,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形態、政治覺悟等發生了異化,所以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積極培養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提高人民群眾文化自覺能力是不可推卸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劉伯沖.全球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03):298-299.
[2]章建明,巢傳宣.文化自覺:全球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重任[J].求實,2011(0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