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化改革,美術教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越發重要。美育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美感和愉悅身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學改革;陶冶情操;促進發展
如何在美術課程改革教學活動中,讓全體學生樂學、愛學、想學,培養學生成為有健全人格,有創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轉變傳統教學的觀念
教學的本質不是簡單傳授,而是在于如何激發、喚醒和鼓舞學生的認知,使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傳統的美術教育教學中,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畫、你抄;我給、你收”的模式。而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學生“學”的主體地位。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教育的對象是處在兒童期的小學生,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當要豐富、生動、多樣的。每當我走進教室,總是神采奕奕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把我當成他們最親近的人。因為藝術的表面是形象,藝術的本質是情感。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我注意到了情感的交流。比如在《未來的房子》一課,我從網絡上收集了各種各樣的不同造型、不同風格、不同功能、不同材料的網絡房子圖片,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引導學生認真欣賞觀察,并交流討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學生很快產生了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了審美意識,也有了個性化的設想。有的學生忍不住站起來想看得更清楚一些,都迫不及待地舉手跟老師問個究竟。這種學習是高效的、自主的、活躍的。
二、巧妙設置課堂,輕松教與學
傳統的美術教學除了畫畫做手工以外,似乎沒有別的內容了,既沉悶又乏味。學生照著書上的圖案依葫蘆畫瓢,畫出幾張畫,課堂上不出問題就行了。這樣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都受到極大的限制。
新課程的改革,改變了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學習是一個既輕松又愉快的過程,是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從“要你學”轉變成“我想學,我要學”。根據不同的教材,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傳統的教學重于“教”,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不符合學生的心理要求的。其實,學生的表現欲望都很強,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技能傳授常常使學生感到畫畫時沒有一種成功的快樂而深感遺憾,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采取讓學生走上講臺當“老師”,讓學生飽嘗成功的愉悅。先選幾名學生上臺畫,邊畫邊講自己為什么這樣畫,這樣下面的學生因為換了“新老師”,感到很新鮮,聽起來特別認真,還不時地給講臺上的“老師”指出不足,精彩之處報以熱烈的掌聲,接著在學生創作時,讓他們邊畫邊相互交流。由于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學生主動參與中完成的,感到這種老師和藹可親,學生無拘無束,課堂氣氛輕松民主,教學效果不言而喻。比如:在《快樂的集體舞》一課中,為了更形象直觀,貼近學生,我請出班上的幾名學生做模特,擺出各種不同的舞蹈動作,一邊講解,一邊讓學生演示,一邊總結繪畫要領。然后,再讓學生看一段舞蹈錄像,觀察舞蹈動作中各種姿態。接下來,再和學生一起討論一些典型的動作姿勢,并提出“你能不能上講臺來給同學們表演一下這個動作呢?”而對下面的同學則說“你能把他畫下來嗎?”畫完這個動態就另請他人表演,并且對作業進行講評。如此一來,每個學生都會有表演的機會,親身參與使他們學習積極性提高,活躍了課堂氣氛,調整教與學的關系,還讓學生在愉快中不知不覺掌握知識,完成了學習任務,極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突出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和超越是美術教學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美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學生的獨特的個性有發揮的環境和空間。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從實際出發,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獨特的方式大膽表現出來,并且能夠對他人的作品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和想法。
我在上美術課時,不限制學生帶什么工具。只要他們愿意,他們可以把畫畫在鵝卵石上,或使用其他的表現手法來完成作業。例如:在《四季樹》一課,我允許學生帶上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課堂,有的同學帶水粉顏料,有的帶油畫棒,有的帶彩紙、剪刀,有的帶毛線……,課堂上學生用自己所帶來的工具材料抓住四季樹的不同特點,做出各種各樣不同風格的畫。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學生通過對不同工具材料的選擇應用,大膽體驗它們不同的性質,在不斷的體驗、選擇中發現適合自己的表現材料,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創作欲望更強烈,更易激發學生的潛質。
我們適逢美術新的課程改革時期,應該更加主動地學習、探索、實踐,走出過去美術教學的傳統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讓每一堂美術課都有精彩的體現,使每一個學生都散發出燦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陳歧鵬.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文學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