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平
摘 要:語文學科的德育地位放在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一條,德育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從“知、信、行”三方面加以指導,挖掘文章中深刻的思想性,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感受、體驗、思索、領會,引導學生孝敬父母、感恩朋友,由小愛到大愛,從而去關心身邊需要幫助的任何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是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一條,顯然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德育地位與要求。
而德育中的感恩教育我則認為是其中的首重。感恩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在學校德育中必不可少。兒童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他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他人的關愛。要讓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進一步的了解,要懂得知恩圖報、回報社會的道理。懂得感恩,才能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才能關愛身邊的人。
德育滲透是一種隱性的品德教育的灌輸,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這遠比一味地空洞說教要有力有效。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入手,抓住他們的心理進行德育滲透,進行感恩教育。
鑒于此,在德育的滲透上,我努力做到了“知、信、行”三位一體。即:抓住語文課本中隱形的道德教育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通過思索、領會,情感產生共鳴使學生“信”;課外延伸拓展學生做一做、寫一寫,教師促一促,即為“行”。
如《可貴的沉默》一課,課文內容講到上課時,老師從孩子們那里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們祝賀,孩子們因此而感到驕傲和快樂;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孩子卻只有幾個,且沒有一個孩子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強烈對比之下,孩子們沉默了。此時我就抓住契機,提問學生:從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說一說父母平時怎么愛你的,讓學生從內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有愧疚,當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進行感受、體驗、思索、領會之后,情感會產生共鳴,在心靈深處會產生震撼,然后引導孩子們要懂得關心父母,并學會以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樣在學習課文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恩父母的教育。
學生年齡小,往往頭腦發熱快,忘性也大,所以在課后延伸中還要繼續加深課堂上的感恩教育。在學完《可貴的沉默》后,課后作業就布置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一件事,以表達自己的愛心,如:給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幫父母洗洗碗、掃掃地等等,親身感受一下幫父母做事,讓父母高興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做完以后還要把這件事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愛父母、尊長輩的親情之心,理解、體貼自己的父母。第二天上課時,要讓學生朗讀自己的日記,對其中做的事情還有他們的感悟都要予以點評,加以表揚,不僅讓所有的學生明白怎樣寫作文,更懂得怎樣做人。這樣學生從“知、信、行”一路走來,對其中所受到的教育印象會格外深刻。
“文以載道”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古人說“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與道是不可分的,即語文學科不僅有知識性,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外,還要挖掘課文中的道德教育,對學生進一步進行更深刻的、更廣泛的感恩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學生從對父母的愛擴展到對身邊所有人的愛,由小愛到大愛,從而去關心身邊需要幫助的任何人。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有一篇童話《七顆鉆石》,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一股巨大而清澈的水流,從水罐里跳出的七顆鉆石升到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明白這是因為小姑娘的無私廣博愛心,對母親的愛、對周圍人的愛、對小動物的愛才讓水罐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跡,使學生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掌聲》中的殘疾女孩英子在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后,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態度,開始微笑面對生活。學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關心、鼓勵別人。
這樣一篇篇隱含正能量的小短文,經過老師的適時點撥,讓小學生從懵懂中感悟到要做一個善良的人,面對別人的困難要主動伸出無私援助之手。然后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人、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有著仁愛、寬容、體貼心的人。通過日記寫出自己的感悟,讓心靈再一次得到凈化、升華。教師還要選擇其中好的文章給大家誦讀張貼,讓這樣一些正能量得到宣揚、學習,真正落實到行動上。
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中,“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做。如果只是空談一些大道理,只是紙上談兵,那我們的教育只是培養出一批泛泛之徒。“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德育重在實實在在、時時刻刻。對于小學生,那些大而空的道理離他們太遠,我們只要抓住他們身邊小一點的、離他們近一點的,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道理并讓他們付諸實踐,他們認定了、接受了、實踐了,小事情折射的也是大教育。
“小一點、近一點、淺一點、實一點”,更能完善語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陳國生.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2]杜小紅.例談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