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類公共事件的微平臺輿論傳播,讓高職學生處于更加復雜的網絡輿情環境,而這也對他們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闡述了網絡輿情的特征,分析了高職學生的網絡輿情現狀,進而對基于網絡輿情背景下的高職學生網絡責任意識做出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職學生;網絡責任意識
針對網絡這一把“雙刃劍”來講,其對于高職學生不僅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會對他們產生消極影響。網絡可以讓高職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變得更加充實,并且促使他們思想觀念以及輿論方式等各個方面的形成,進一步拓展高職學生的視野,而這對于高職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形成也將產生很大幫助。
1 網絡輿情的特征
互聯網不僅是一個分享、交流與溝通的平臺,同時也是網絡輿情發生、形成以及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領地,其具備了十分顯著的特征。
第一,直接性。網民利用手機與電腦等各種媒介,經過發表博客、評論新聞等形式,可以不用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制約,直接將自身的真實意見與利益訴求全部發表出來,所有人均可以變成信息的中心,進而變成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第二,及時性。網絡的高效便捷加快了信息的實際傳播速度,從而使得熱點話題產生的網絡輿情具備了及時性特征。并且此種及時性還會推動輿情的快速發展,以至引起越來越多的網民對此話題的關注,而這也能夠很好的體現出網民具備了關心社會的網絡責任意識。第三,隨意性。此種特征主要體現在網民不用受到任何約束,可以自由發表言論,經過匿名或者實名的形式將自身的意愿與實際看法表達出來。針對網絡輿情的隨意性來講,其對于社會監管有著較高要求,并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政府決策與主導價值觀的建立等。第四,互動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具備了其不能比擬的優越性,而互動性正是其中一種。網絡的互動性關鍵可以根據實際傳播速度與效果表現出來,網民可以在海量網絡信息當中輕易搜索到熱點問題,并在線交流意見與看法。不過,網絡的互動性也導致了較多網民缺乏主見、只會隨聲附和現象的產生,因此,針對此種情況,網民一定要盡可能確保自身處于理性狀態。
2 高職學生的網絡輿情現狀
2.1 高職學生的自律能力與網絡道德對網絡輿論產生的影響。和普通高校的學生進行比較,大多數高職學生都來自農村與欠發達區域,不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開闊的視野,所以對于網絡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不過,針對高職學生來講,他們在運用網絡的過程中,關鍵是把娛樂交友以及關注有利于自身利益有關的信息作為主要內容,而對于了解社會熱點與新聞通常不會進行重點關注,所以其對于網絡參政議政沒有較高的積極性。針對目前的高職學生來講,他們并不具備較強的信息分析與判斷能力,其觀念行為非常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而在此種形勢下,高職學生群體只要受到一些負面網絡輿論信息的驅動,那么便很容易使自身缺乏主見,盲目跟從大多數人的選擇,從而導致大范圍網絡輿情事件的產生。
2.2 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對學生行為觀念產生的影響。目前,社會網絡信息十分復雜,并且存在各種不同的傳播形式,各類新聞網站、微博與論壇等均是高職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政府無法及時監管的情形下,在目前網絡信息把匿名傳播作為主要形式的環境下,一些信息傳播者偏激或者不正確的個人看法通常會形成負面網絡輿論信息,并在此類平臺上進一步傳播,很容易讓不具備較強辨識與自律能力的高職學生不受網絡道德的制約,拋棄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逐漸走上錯誤的道路。針對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引導體系來講,目前還未達到較為完善的狀態,缺少足夠的正面引導力度和有效的輿論導向,對于網絡輿情的實際調控能力十分有限,因為缺乏主動應對網絡輿情事件的有效方式,所以非常容易發生大范圍網絡輿情事件。
3 基于網絡輿情背景下高職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培養方式
3.1 強化網絡輿情管理。網絡世界能夠釋放出很大能量,對高職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養成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不過與此同時也應當清晰認識到,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階段,社會利益訴求的改變致使社會矛盾突顯、網絡輿情表現的更加多元化。作為掌握話語主動權的群體,網民盡管呈現出多元化現象,不過也同樣面臨著集體行動的困境。部分非理性的網絡輿情進一步擴大腐敗現象,把和政府以及公務員相關的現象與行為全部視為負面消息,那么在這時網絡輿情的參與則無法產生積極的正面能量,僅是不良情緒的一種發泄。此種行為將在很大程度上擾亂“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從而對社會的運行與穩定產生不良影響。強化高職學生網絡思想工作,是培養高職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而這也正是網絡輿情管理的關鍵,其對于高職學生的網絡責任意識具有重大意義。在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高校學生是非常珍貴的人才資源,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全社會都應該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全力支持。針對網絡新聞媒體來講,必須掌握正確導向,面對高校學生消極、偏激以及所有不正確的網絡輿情,均需實施有效監控和預警。所以,各大高校一定要及時關注網絡輿情發生的具體原因、發展規律與實際變化趨向,對于校園網絡動態需時刻關注,并積極打造出綠色健康的優質網絡環境,利用校園網上論壇或者微博等各種方式,將一支熟悉學生心理特征且具備較高政治理論素養與能力的網絡隊伍加以構建,進而使高職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網絡責任意識教育。
3.2 正確引導,幫助高職學生理性分析輿情與解決問題。針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來講,應當正確引導學生科學且理性的應對網絡輿情,強化網絡道德自律,清楚分辨是與非、主流與非主流,對于各類網絡輿情都需進行正確分析,不能只是看到局部而忽略整體,防止產生網絡“憤青”與偏激行為。作為高職學生,在網絡社會中應當積極陳述主張或者意見,并真正參與建設。教育人員應當進一步引導高職學生將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加以樹立,實質網路責任意識得到有效提高。面對網絡輿情,教育人員需注重引導高職學生正確的利益訴求與主張,通過理性的思維方式進行判斷。一個理性、和諧的話語平臺,必須網絡發言者進行理性發聲與表達。此種輿情環境才可以真正引導高職學生具備主流的價值觀,從而使價值觀出現偏差的情況得到有效防止。比如,在貴州省畢節市發生流浪兒童死亡事件的時候,便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盡管通過尸檢結果來看,是因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不過由于廣大網民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網民們的關注、轉發與訴求,要求政府對此事件作出反應。此類對社會有著建設性意義的利益訴求與正義聲張,讓整個事件在透明化的環境中開展。最后,5名流浪兒童死亡事件的起始原因終于真相大白,有關人員也因此受到了相應處分,從而促進了畢節流浪兒童事件整改方案的正式提出。而這也充分顯示出了網絡輿情在社會監督以及學生網絡責任意識養成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這也是經過網絡理性對待突發事件,為政府提出有益意見的一種方式,進而強化政府監管力度,進一步提升公民素質。高職學生經過此次事件也能夠清楚認識到一個公民對城市以及政府行政的實際態度,真正感受此種具有建設性的善意表達,進而強化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與進步盡更大努力。
4 結束語
隨著當前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政府與社會都應當對網絡輿情的力量有一個清楚認知,并將此進行充分利用,讓網絡輿情發揮更多的正面能量,進而構造出一個和諧、理性的網絡環境,使人們可以將自身的利益訴求真正表達出。同時,經過對網絡輿情的理性思考與有效引導,使之對高職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的真正養成可以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覃湘庸. 網絡輿情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4, 34(12):20-20.
[2]丁淑平. 網絡輿情視域下高職大學生德育工作對策研究[J]. 今日財富, 2016(17):149-150.
[3]朱理鴻, 陳曙. 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探析[J]. 教師, 2010(2):7-8.
[4]田洪芳. 基于網絡輿情的高職生思想教育有效性機制構建[J]. 職教論壇, 2013(20):79-80.
[5]熊峰, 范中健. 網絡輿情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 東方教育, 2015(2).
作者簡介
王楠(1984-),女,漢族,河南省濟源市人,碩士學歷,助教職稱。主要研究方向: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