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李子軒 駱社丹
摘 要 如何幫助醫學生,尤其是護理專業醫學生提高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積極性,培養她們的主動學習和動手能力。我們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以討論臨床病案的方式來激發醫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興趣,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關鍵詞 人體解剖學 教學改革 問題討論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46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Anatomy Experiment Teaching
by Discussing the Way of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LI Hongjun, LI Zixuan, LUO Sheda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How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especially medical students in nursing, to increas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human anatomy and develop their active learning and hands-on skills. We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anatom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adopted the method of discussing clinical cases to inspire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the anatomy of human anatomy and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Keywords human anatomy; teaching reform; problem discussion; learning interest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部分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及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科學。是醫學課程中基礎的基礎。無論臨床醫學、醫學影像、護理學、藥學還是中西醫結合專業,中國學生、留學生都是一進校首先就要學習的基礎課程。而且和臨床的各學科尤其是外科、婦科、口腔科、眼科等聯系更為密切。根據對歷屆中國學生和留學生各專業的詢問,同學們反映眾多的解剖名詞往往會讓他們記憶產生混淆,加上老師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使同學們學起來感覺枯燥無味,非常吃力,沒有動力。所以教師在講授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時應注意自己語言的生動表達、做到通俗易懂,讓學生們對學習人體解剖學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和興趣。在課堂中應盡可能使用專業術語,從而加強學生對解剖名詞理解和印象,牢固掌握人體的正常組織結構。
1 存在的問題
(1)注重基礎知識講授,忽略結合臨床應用。人體解剖學和臨床各門學科聯系都非常緊密,尤其是骨科學,老師在課堂上講授人體各組織器官結構的同時,缺少結合臨床病變的發生、癥狀、治療措施的討論。在課堂有效的時間內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創造性地學習,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缺少互動,忘記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導致的結果是一堂課下來,老師累死,學生煩死。對人體解剖學知識還是一頭霧水。
(2)照本宣科,主次不分。實驗教學旨在培養醫學生(護理專業等)對人體形態結構的觀察、辨認能力及協作溝通能力,上人體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時部分老師往往重復理論課內容,平鋪直敘,照本宣科、重點不突出、層次不清楚,難點、疑點講解不透徹。總共兩節實驗課,老師講授一節多課,供學生自己主動思考、觀察學習、消化的時間不到半節課,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時間被壓縮,學生對老師講授的人體解剖學專業知識得不到充分的記憶、理解和消化掌握,更談不上創新性學習,提高醫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3)缺乏高度的責任感,沒有親力親為。部分老師在上局部解剖學實驗室課時,不親自動手帶領、耐心指導學生認真解剖,辨認神經、血管、肌肉、位置關系等,任由學生自由操作,導致人體結構辨別不清,標本破壞嚴重,影響實驗教學質量。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尸體標本、模型、動手細心剝離神經血管等方式,熟悉掌握人體各部器官的形態結構及其毗鄰關系,達到理解本課程的基本理論,鞏固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培養良好的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習其它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老師在幫助學生培養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老師的責任心強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節實驗課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
(4)部分實驗操作難度大,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當在進行有一定解剖難度的實驗課程時,如解剖三叉神經、面神經、腹腔動脈、甲狀腺上、下動脈神經等。學生逐漸認識到操作難度較大、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辨認不出課本描述的組織結構時,就會產生一種畏難情緒,不愿動手細致解剖而去看書,加上學生覺得浪費時間的感覺讓他們的操作興趣逐漸降低。[1]
2 改進措施
(1)結合臨床病案,以討論的方式學習人體解剖學。我們在上解剖學實驗課時,都會精心準備,結合本次實驗課的內容,提出一個相關的臨床病案,讓同學們思考,以討論的方式來講授、學習人體解剖學知識。如在講授膽囊時,結合臨床上病人容易患的膽囊炎、膽結石等病變;講授男女性生殖系統時結合人體受精、懷孕、結扎、宮外孕、乳腺炎、乳腺癌等發病原因、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和人體組織結構的改變及預防治療等。這樣醫學生就會睜大雙眼,目不轉睛地看著老師的一言一行,聽得津津有味,生怕漏掉一個字、一個環節,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大增,他們結合實驗室里的電教、掛圖、標本、模型等主動觀察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特征、結構間的毗鄰和相互聯系,并聯想到臨床可能出現的病變及治療措施。[1]通過對一個病例的分析,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鑒別診斷,增強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科學的臨床思維方式;學會查閱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并從理論到實踐,認識、掌握人體解剖學知識。對病例的討論,實際上既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同時也增強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鍛煉同學們的語言表達、相互溝通交流的能力。要注意的就是臨床病案只是輔助醫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知識,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整個課堂還得以人體解剖學知識結構的學習為主線,不能本末倒置。我們按照這種方法進行實驗教學,幾年下來,培養了醫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師生互動。由于理論課,學生人數和講授內容多,時間緊,老師和同學不易互動。在實驗教學時,老師就不能只顧自己講授知識,要察言觀色時刻觀察每一個學生學習聽講的狀況,邊講邊提問,發現哪個同學沒有認真聽講,走神開小差時,老師就要立即提醒,喊他回答問題,并用生動的語言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人體解剖學,雖然面對的是尸體標本,有點可怕等;但看起來、學起來并不枯燥,而是在探索人體內部的奧秘。將來從事的是解除病人身體和心里急苦的高尚的醫務工作者。整堂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主動學習。[2]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給予學生討論和自主思考的時間,如在給中西醫結合專業講心臟時,也可以結合祖國醫學的心來學習討論,兩者的共同點都是把血液運到全身各部位,去營養組織器官,不同點是中醫說的心還包括腦的功能。如學習要用心、專心、細心等。老師和學生不僅是學習上的關系,也是生活中的朋友,學生往往就一個問題和老師一起探討,氣氛熱烈,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日益劇增,學生學習氛圍濃厚,解決了學習中難點、疑點問題。不僅學習了新的知識,也鞏固了已學的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醫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實踐動手能力。[3]
(3)以高度的責任心,提高專業知識水平。要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師除了具備高尚的人格和人文精神,還必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驗操作水平,并有創新能力。這包括對所從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能的牢固掌握和熟練應用,還必須精通和熟悉相關的知識,理解和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能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科任教師要從人才培養的高度認識自己所任課程的地位和重要性,要及時更新知識,否則將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4]所以老師上課前必須認真備課,寫好教案,精通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精讀與專業課有關的知識,結合臨床應用及護理專業特征細心講解重點、難點,以通俗的語言讓學生理解、掌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課堂中獲益匪淺。
(4)培養醫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醫學生除了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外,更強調動手能力,如臨床外科、婦產科、眼科等經常給病人做手術,護理人員要經常給病人輸液打針,遇到體型偏胖的兒童、婦女,有時靜脈很不好找,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平時就要多訓練動手操作,并結合臨床病例,引入臨床手術知識,[5]在臨床專業學生解剖尸體時,也要安排護理學專業的學生去觀察學習。在實驗室里對學習中的問題,讓學生多思考,勤觀察標本、模型、掛圖等,巧動手的去解剖一些人體結構,邊解剖邊思考,并聯想臨床病變,今后怎么解決,怎么治療等。不能一味枯燥地學習。醫學生在實驗室解剖人體標本時,遇到難度大的不好操作辨認的結構,老師要細心引導、反復講解、親自動手解剖示范,直到學生找到結構,辨認清楚、準確無誤。這樣才能把老師所講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加強對知識點的剖析,以點帶面,點與點之間的聯系來加強理解,增強記憶。學生學習時就會興趣濃厚、開拓思維,勇于創新,主動操作,促進整體發展,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知識點眾多而又十分重要的醫學生必須學習掌握的醫學基礎課,實驗教學課效率的高低,是學生能否掌握好人體組織結構基本知識的關鍵。教師應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容易出現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途徑,改進教學方法,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6]近幾年來,我們在進行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時,以臨床病案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主體,想學生之想,急學生之急,一切圍繞學生,充分發揮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互動,疑難問題及時相互討論、答疑,促進師生關系和諧健康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動手能力訓練,讓學生養成勤思考,多觀察,巧動手的習慣,從而大大激發了醫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實驗教學質量。
通訊作者:駱社丹
參考文獻
[1] 馮宇鵬,張富興,李輝,李云慶.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2):158-160.
[2] 張谷風,王海生,謝永財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解剖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1.19(4):59.
[3] 李紅軍,駱社丹,龍言慎.人體解剖學開放實驗室的作用與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5.37:244.
[4] 王立蘋,魏孔芃.淺談教師的責任心[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38.
[5] 申新華,劉克,劉偉等.八年制解剖課程教學中引入臨床手術知識的嘗試[J]解剖學研究,2014.36(4):313-3.
[6] 馮宇鵬,張富興,李輝,李云慶.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