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偉
摘 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因此,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共同發展,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習氛圍;學習習慣;教學策略;師生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學,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就是積累整合相關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鑒賞感悟能力、應用拓展能力和發現創新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在實際教學中,眼下的語文課堂卻不盡人意,高談闊論的知識串講、重復機械式的聽背記寫、郁悶味乏的課堂氛圍等,這些都嚴重制約著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那形勢下,究竟該如何有效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俗語說:學習七分管,三分學。語文教育離不開課堂管理,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培養良好的班風學風,應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同時指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近期目標。帶領學生有目的地學習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用他們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心靈,不折不撓的意志感染影響學生,使學生學英雄見行動,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奮斗目標,從而培養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同時定期在班內展開評優樹模活動,檢查督促近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用同學們身邊活生生的先進人物激勵大家努力完成近期目標任務。同時,在語文教學上設置激勵措施,如設置班級朗誦明星、小作家之星、進步之星等,指導學生辦理班級手抄報,大力宣傳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樹立我愛我班的意識,讓每個學生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爭先上進的心態,努力營造學習氛圍,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上都有一股不甘落后的拼勁兒。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名好的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組織策略,只有良好的組織才能使教學事件事半功倍。其實當初中各科教材發給學生的時候,學生自主最愛看的往往是語文書,如果能把這種零散的好奇心轉化為持之以恒的學習興趣和態度,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咀嚼語文,學會圈點勾畫,交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會比老師繁瑣的講解來的更加輕松容易些。那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首先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語文教學中,閱讀分析與講解固然能撥云見日,但學生文學素養達不到,又沒有情感體驗和生活閱歷,再文質兼美的文章和激情的講解也無法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因此,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多積累。可從推薦閱讀的書入手,老師推薦,語文課本名著推薦,同學之間推薦,家長推薦等都是很好的渠道。讓學生列出計劃讀的好書目錄表,分時間、分階段的去完成閱讀任務。老師可在教學中安排專門的閱讀時間,亦可讓學生在周末閑暇時閱讀。閱讀計劃在于堅持與反饋檢查,閱讀時可摘抄,多積累。其次,要多種感官相互協調,眼手口腦并用,查閱工具資料,圈點勾畫,具體勾畫采用不同的勾畫符號,如:新文章層次劃分,試著為文章理清思路、歸納中心、賞析語句、旁批心得等。再次要學會觸類旁通,積極思維。例如在預習詩歌時,我們可以根據詩歌的題材來辨別詩歌的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用的表達技巧等,避免浪費過多的時間去做猜測。閱讀小說時就應從小說三要素去把握文本信息。遇到議論文,就要學會找文章的論點,論證及論據等。總之,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游刃有余了。
三、研究課堂教學策略,靈活運用課堂技巧
新課程是以學生發展為主,教學設計要能為學生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服務。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境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這說明,如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他們就會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熱情也會很高,思維會異常活躍,學生就有了一個主動探索的空間。語文課堂教學要詳略得當,不可平均用力,老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文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課堂上的講和練還要重視眼前的課文,明確一堂課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切不可什么都抓,那只會什么都沒有抓透。因此上課前要認真地選幾個知識點或訓練點縱橫延伸。選的“點”要恰當,在課文中能起“點睛”作用或關鍵作用。同時,對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課文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閱讀課文就應該以自學為主。可以,采用模仿類比,組織討論,練習測評等方法,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實踐證明:教給學生正確的自學方法,是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一但掌握了它,就能受益無窮。因此,在教學中要時時提醒學生把讀和說結合起來,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即在閱讀時口、手、眼、腦并用,這樣有助于提高閱讀水平,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讓課堂充滿活力
“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是新課程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定位。它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是否參與學習,更重要的是解決一個學生如何參與的問題。但是,互動教學課堂不應成為學生“放任”學習的課堂,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重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深鉆教材,了解“學情”,搞好教學設計,以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要以培養創新精神為目的,努力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目標。把新課程理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老師更應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善于靜聽學生對教材、對問題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一點發言機會,尊重學生的意見,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甚至錯誤的意見。尊重學困生,尤其是讓他們學會解決簡單問題。雖然有時,學生的問題往往只停留在知識的表層,甚至是很幼稚的,但是我們還是要熱情鼓勵、積極啟發引導,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另外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和情景表演等幾種組織形式。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得到教師的點撥,或發現了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或學會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新的見解得到教師的肯定,或產生從未有過的美的感受等等,都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