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霖
摘 要:具有諸多特點的網絡新媒體,正在無形之中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文章首先概括了網絡新媒體具有的特點,包括復合性、交互性和更快的傳播速度,接下來又結合實際情況,圍繞著網絡新媒體的現狀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特點及現狀
引言:網絡新媒體又被稱作第四媒體,是指以互聯網為基礎衍生出的新型媒體。與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媒體的特點主要在于其與數字、網絡技術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因為如此,網絡新媒體在廣泛性、開放性、多元化等方面的表現,往往要優于傳統媒體。圍繞著網絡新媒體所具有特點和現狀展開的討論,在推動網絡新媒體發展方面,具有無法被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所研究內容的現實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一、網絡新媒體的特點
(一)復合性
利用互聯網為信息進行傳播,不再具有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單一性的問題,可以說,互聯網的出現,通過將圖像、文字、音頻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圖、文、聲一體化的目標成為現實,這不僅體現了網絡新媒體的復合性,還體現了網絡新媒體在傳播形式方面具有的多樣性特點,無論是廣播、報紙、電視還是其他傳播手段,都在互聯網平臺上融為一體。正是因為這樣,網絡新媒體才具有整合不同終端、信息渠道和信息形態的能力,公眾獲取所需信息時,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制約。
(二)交互性
現階段,較為常見的網絡新媒體傳播方式共有四種。第一種異步傳播包括個人對個人、多人對個人、個人對多人三種形式,具體來說,這種傳播方式指的是接收者以互聯網為依托,對信息進行尋找,為人們所熟知的遠程通信、瀏覽網頁均在此列;第二種異步傳播以個人對個人為前提,例如郵件;第三種異步傳播則需要多人對多人才能完成,例如電子論壇或是新聞討論組;第四種同步傳播同樣包括個人對個人、多人對個人、個人對多人三種形式,較為常見的形式包括多用戶游戲。對第一種傳播方式而言,公眾代表信息接收者,對其他三種傳播方式而言,公眾可以參與到信息交流或是發布的過程中。綜上,網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受眾方面,網絡新媒體的受眾包括個人和公眾。
(三)更快的傳播速度
作為需要大量應用到數字、互聯網技術的媒體形式,網絡新媒體必然擁有更快的傳播速度。公眾可以在互聯網、終端設備的幫助下,在短時間內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對于某些突發信息來說,網絡新媒體自然更適合作為傳播渠道。以期貨交易所為例,在數據更新的同時,人們就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對其最新表現加以了解。
二、網絡新媒體的現狀
在科學技術發展速度極快的當今社會,互聯網被廣泛應用在包括信息傳播在內的各個領域,并且為傳媒行業的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與此同時,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開始為人們所熟知。現階段,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情況可以被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普及程度較高。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媒體無論是在所傳播信息的數量還是在豐富性方面,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調查結果表明,網絡新媒體平均每日傳播信息量為傳統媒體的四倍,由此可以看出,網絡新媒體已經擁有龐大的市場,且市場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所應用技術已經走向成熟。我國目前已經掌握了相對成熟的硬件技術,能夠為通訊領域或是網絡傳播提供支持。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新媒體具有的力量正逐漸顯露出來,例如,為公眾提供所需信息。另外,網絡新媒體正逐漸融入藝術、經濟等諸多領域,企業管理者可以利用其對企業營銷策略、方式進行革新。由此可以看出,網絡新媒體可以被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當然,網絡新媒體同樣面臨著阻礙其發展的問題和缺陷。首先,我國人口基數較大,這就決定網民數量的激增無法避免,分布不均的問題隨之出現。現有數據表明,現有網民中城市網民占據較大比例,這一情況的出現,在無形之中加劇了信息、知識間的存在的差異;其次,虛假信息數量較多,無論是低俗、虛假還是其他有害信息,頻繁出現在網絡上,都會影響到健康文明網絡的構建;最后,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互聯網是網民對自己的意見或看法進行自由發表的平臺,換句話說,互聯網無法篩選網民言論,導向不明、自由隨意的言論在互聯網平臺上十分常見,甚至還存在部分熱衷與制造謠言或是揭露他人隱私的網民,種種因素交織的以期,導致沖動、盲從、偏激等問題的出現。
結論:綜上所述,高覆蓋率、形式豐富且互動性較強的網絡新媒體,給文化、政治以及社會經濟環境帶來了十分直觀的影響。網絡新媒體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公眾不僅是信息的使用和消費者,還是基于互聯網所衍生出新型媒體形式的主力軍,更是信息的創作者以及生產者。現階段,網絡新媒體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對輿論進行引導十分重要,可以說只有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性,才能充分發揮出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傳媒行業的發展速度也會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黎明.網絡新媒體的特點及其潛在作用探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4,34(06):82-84.
[2]李俐虹.網絡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3(03):45-47.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澧縣一中,湖南 常德 4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