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蓉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提出,小學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填鴨式”和滿堂灌的課堂模式,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探索能力作為教學重點。而“數學建模”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開發小學生的智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于現實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現狀,然后分析“數學建模”思想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示,以期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貢獻發揮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建模;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數學建模”思想成為越來越多數學教育者們熱議的話題。“數學建模”思想鼓勵教師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對數學知識的傳授與其他學科融合在一起,培養對信息捕捉、篩選和整理的敏銳能力[1]。培養“數學建模”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建模”意在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提起對數學探索的興趣,讓數學不再以枯燥的公式呈現在小學生面前,把數學生活化、簡單化。
一、“數學建模”的提出
“數學建模”思想是在美國發起的,近年來傳入我國,被教育部所認可引入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數學建模剛開始是以競賽的形式為主,在演化中逐漸成為一種數學思想,是新課改背景之下的一種新型教學策略,目前國內對于數學建模的研究還不成熟,更多的小學數學教師把數學建模看作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策略,但對于如何從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養成對學習的開放性還沒有討論出來。實際上,從全國上下對數學建模的認識來看,準確的數學建模定義理解為,數學教師為學生創設課本知識的有關生活情境,學生在此情境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數學模型和應用數學模型,在此背景下展開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主要目的是把數學建模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發揮數學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這是讓學生學以致用的快捷方式,也對培養小學生的新知識接受能力和培養數學綜合素養具有積極作用。學生在數學建模思想中擁有很強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發揮出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符合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
二、“數學建模”的必要性
數學建模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由教師的“會教”為重點轉變成學生的“會學”為立足點,把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目的得以實現,教會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數學體驗,并在體驗的過程中形成分析數學、理解數學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從數學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和樂趣,進而熱愛數學,把數學的學習當成一件不可或缺、自然而然的事情,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自覺性。
數學建模是連接理論數學與生活數學的一架橋梁,體現出創新性和自主探索能力的要求。現階段小學命題越來越活躍,探索題和自主開放題型比重越來越大,如果還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小學教學,那么無法培養出有創新性和創造性的學生,也無法應對越來越開放的數學題目。小學生階段,學生正如一張白紙,教師想要繪畫出什么樣的圖案,就會培養出怎樣的學生,如果一味只 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會造就出呆板、麻木的學生,所以數學建模思想是推動新課程改革的不竭動力。
三、“數學建模”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一)創設情境,感知數學建模思想
數學是一門和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許多數學原理、規律直接來源于生活,因此對“數學建模”的分析要及時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需要,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感受到熟悉感、趣味感,從而產生對數學建模探索的興趣,通過生活經驗易于掌握隱含的數學規律,讓學生善于在腦海中建構數學模型,并且在實際數學問題中運用數學模型,從而逐漸培養起學生的建模思維,具有建模思想意識[2]。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加減法內容時,在此之前多數小學生對數字已經有所感知,但是容易在數字運算中出現錯誤。這種情況下數學教師將生活中形象具體的事物作為模型,能夠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有效解決問題。
(二)加強建模體驗
在數學建模實踐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學工作者應該主動促進學生對生活中有關數學規律性的知識和數學規律問題及時得到轉化,將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化處理,從而構建需要的數學模型。例如,在實際問題解決方法上,數學建模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重視養成學生數學建模的能力,通過在教學中數學建模的體經歷和感知積累豐富的數學建模經驗,以此形成正確的建模思想和良好的建模習慣。
參考文獻:
[1]謝麗華.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教學方法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9):137-138.
[2]徐娜.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教學策略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