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以更加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文化的滲透性提升大學生思政教學的品質與成效。這既需要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實踐化教學,也需要不斷優化教學形式,通過創新實現思政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探索
“十九大”政府報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是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教育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與相對單調刻板的課堂式教學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已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須臾不會分離的組成部分。僅僅以眾多傳統節日為例,蘊含于節日形式之下的無疑都是具有充分教育意義的文化內涵。比如端午節的愛國主義教育、中秋節的家國情懷教育等。
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突破三尺講臺的局限性,以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發覺課本、教材之外的思政教學的趣味性甚至娛樂性。在此基礎上,學生就能對思政教學單一、刻板的成見有所改觀,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有助于開展滲透式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品質成效
借助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另一大優勢在于文化的滲透性力量極其強大。由于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華夏民族人文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便不是在校園內、課堂上,基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屬性依然會無時無刻不發揮作用。顯而易見,當高校思政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有機融合后,無論是否面對課本,學生都會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到文化對自身思想意識的影響。而只有當教學成為了全面的滲透,學生的精神與觀念才能隨時間推移發生由量而質的徹底轉變,才能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質和成效。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突出實踐化教育比重,增強思政教育的體驗性與感染力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若只有枯坐在教室中的死讀書,則培養出的也只能是會讀死書的書呆子。因此,突出實踐化教育比重,增強思政教育的體驗性與感染力至關重要。
比如,從2010年開始,針對高校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缺陷,寧波工程學院提出了《寧波工程學院創新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行動計劃》,強調以“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舉措。在大約三年時間的實踐嘗試后,學院逐步形成了“尋訪紅色印記、聆聽歷史回響”革命根據地調研、“尋訪校友足跡,傳遞母校問候”行動、“建設綠水三江,打造文明城市”實踐等實踐性思政教育品牌。同時也打造起《弟子規》公益教學基地、海曙區車站路社區親情教育基地等平臺化的思政教育新格局。而隨后的跟蹤式抽查結果則顯示,近10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參與過不同形式的實踐化思政教學過程,超過八成學生則表達了對這種思政教學形式的歡迎和認同。
(二)不斷創新教育形式,推動思政教育的固化和內化
高校傳統思政教育之所以存在種種問題,根本原因正在于教學形式數十年如一日、以不變應萬變,早已和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間產生了巨大差距。因此,不斷創新教育形式,推動思政教育的固化和內化格外重要。
比如,曾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國家優質校”稱號的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就開創了“翻轉課堂”式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這一思政教育創新手段秉承“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原則,全程均圍繞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展開。院校不僅陸續編撰了個性化的《形勢與政策》學習任務書、《思政課基礎》學生學習與實踐手冊,而且打造了以“魅力家鄉”為主題的優秀傳統文化品牌教育活動。“魅力家鄉”的核心正在于深入挖掘區域的優秀鄉土傳統文化內涵,通過展示這些區域化的鄉土文化底蘊與精神風貌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感染力。“魅力家鄉”主要由“魅力推介”、“家鄉才藝”、“家鄉獻寶”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對各自家鄉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介紹、展示與演繹。在此過程中,家鄉的文明進步、和諧建設、經濟騰飛都成為了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形式與內容。通過翻轉課堂和“魅力家鄉”,大學生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更加具象化、感性化、通俗化,而且這一創新形式的思政教育已經成為“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結合起來”的典型范例之一。
三、結束語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等核心元素正是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最為強大的文化動力。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現在的高校學子必須具有相當高度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才能在多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下弘揚時代新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助于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通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高校才更加有利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大學生群體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助力大學生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不僅如此,此二者的結合還更加有益于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從而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曉東.關于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優化創新途徑的研究[J].高教學刊,2016,15:169-170+173.
[2]姜志兵.試分析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領域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J].中小企業教育與科技,2016,6:109-110.
作者簡介
段博楠(1990—),女,漢族,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