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巍
摘 要:化歸思想在小學數學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價值,可以說化歸思想是一種根本性的解題思想,掌握劃歸思想也就掌握了數學的基本解決思路,這將顯著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簡要介紹了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深入探究當今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的應用,希望為教學工作者提供更多新思路。
關鍵詞:化歸思想;化歸方法;小學數學;應用思路
小學數學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課程,是培養小學生用數學的方法思考,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是小學數學學習中重要的思想與方法,是小學生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逐漸成熟的體現,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的使用能讓小學生將眾多類似的問題歸一,將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化,促進小學生對數學問題探究的深入與細致,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隨著化歸的使用,能從表面深入到問題的本質,直達問題中心,從而幫助小學生快速解決數學問題。
一、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概述
“化歸”實際上指的是“轉化”與“歸結”,化歸思想也就是人們在解決問題時采取一種由繁化簡、由難化易、由抽象化直觀的思路降低問題的難度、復雜程度從而達到高效解決問題的目標。化歸思想在生活中應用較多,它是一種基本的思維策略,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數學解題中化歸思想無處不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化歸方法主要有整體代入、抽象到具體、待定系數、變形、分解、旋轉等。“化歸”的本質是解題人要將精力放在追溯熟知結果上,進而層層解決問題,由已知探索未知。
二、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在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教材中“圓的周長”這一課時,學生最初可能會覺得知識點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數學教師可以應用化歸思想和化歸的方法讓學生從已經學過的圖形知識中尋找圓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例如,學生已經學過了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式,熟知正方形的周長定義,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答一下正方形的周長該怎么計算,接著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式轉化為圓形周長的計算方式,用一條繩子緊貼圓形圍繞一周,再測量與圓相對應的繩子的長度,最終得出圓形的周長。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將復雜的圓形周長問題轉化為求簡單線段長度的問題,學生豁然開朗,一下就理解這個抽象的知識點了,這就是化歸思想和化歸方法的一種具體的應用。
2.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在代數教學中的應用
將化歸思想和化歸方法應用到代數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對抽象的數的理解,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例如,許多學生在初次接觸乘法計算的時候會感到十分抽象,學習的時候也更多是死記硬背,缺乏自己的理解,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讓學生用化歸的思想來認識乘法。例如3×9我們可以將它轉化為3個9相加或者是9個3相加,這樣就實現了將復雜的乘法轉為簡單的加法。又比如我們在學習10×10=100時,我們可以借助教學工具串珠條,一條串珠上有10顆珠子,教師可以橫向均勻擺上10條串珠,接著再讓學生思考10×10應該怎么算?有學生回答:“老師,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把10條串珠上的珠子直接加起來呢?”學生用轉化的思維簡化了乘法,學習變得更加輕松。
三、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數學問題轉化的多樣性
“化歸”將已知條件和未知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合理的知識關系探索出答案,轉化的方法多種多樣,面對多種方案,教師要教會學生領悟各種方案所蘊含的思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小學階段教學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化歸思想和化歸方法作為一種基本的數學思維,教師必須將其貫穿到教學中。化歸思想并非萬能的,有許多數學問題無法通過化歸方法解決,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不要禁錮學生的思想,在培養學生化歸思想的同時更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思考更多新的解題思路。
2.數學問題轉化的規范性、有效性
在解題的過程中明確化歸的方法、對象以及目標有助于我們更加高效地解決數學難題,避免走入死胡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化歸思想與化歸方法的時候應當注意時刻緊盯化歸的目標,明確自己每一個步驟的目標,確定每一個步驟能夠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數學教師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要有清晰的邏輯,做到轉化的規范、有效,引導學生掌握這一解題方法。
小學階段,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數學化歸思想,并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化歸方法,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化歸思想和化歸方法展示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同時也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無窮魅力,數學教師在豐富學生數學知識的時候更應該讓學生在反復的練習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總之,數學化歸思想和化歸方法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深究與實踐,數學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梁海紅.化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9).
[2]李開全.化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文摘版),2016(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