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探討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試改革對醫學本科生自主學習的影響,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和2017年春季學期的醫學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在考查課和考試課程中各選1個班為改革組,其余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實驗考試采用傳統方法,而改革組采用改革方案。隨后對兩組成績進行比較。結果表明2016年考查課和考試課中改革組和對照組在成績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2017年則無顯著差異。因此,本次實驗考試改革有助于提高醫學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 組織學與胚胎學 實驗考試改革 自主學習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醫學基礎學科,其中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環節,而實驗考試能夠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程度,同時培養實驗技能,督促學生加強學習和記憶的有效方法。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處于被動接受,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掌握程度的指標,即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1]而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并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在目前醫學教育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日益重視, 自學能力是核心要求。[2]與邏輯推理見長的理工類課程相比,組織學與胚胎學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學生普遍反映知識點瑣碎難記易混,且易遺忘。針對這一問題,任課教師需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3]鑒于實驗考試作為一種檢驗教學的手段,并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故實驗考試的改革常是教師研究教學改革的熱門課題之一。現將本校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試改革的措施以及效果總結如下。
1 改革的目的
近二十年來,人們認識到自學能力在職業發展中至關重要,因此在大學醫學教育中也備受關注。[4]對醫學教育者而言,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以面對醫學的高速發展和醫療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這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5]由此可見,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顯著特征之一,教學改革要形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學習者從動機和行為等方面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但核心還是學生自身積極主動地調控自己的學習。[6]
然而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發現一部分醫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不足。并且組織學與胚胎學中名詞概念較多,內容繁瑣,傳統被動地灌輸式教學方式會使學生也處于被動枯燥地接受,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由于組織學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需要借助顯微鏡獲得較為直觀的認知。因此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必要補充和進一步深化。而實驗考試可檢驗實驗教學效果并反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此次通過對實驗考試的改革,希望能逐漸培養并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2 實驗考試改革實施方法
實施實驗考試改革前,任課教師必須在備課方面花大量時間。考慮到目前一些教材的局限性,我們通過對比3本不同的中外《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材后,發現國內教材雖然重點更突出,知識框架清晰直觀,但與之對應的配圖在數量和質量上卻不如國外經典醫學教材。教研室通過深入對比、分析并歸納不同教材的特點,吸收整合不同教材,在備課和授課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參考。[7]
實施實驗考試改革后,教研室在日常實驗教學過程中也有所改進,并有計劃地逐步落實實驗教學模式的新流程(圖1)。首先在實驗課開始進行一定內容的理論知識回顧,重復基本概念,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隨后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和電腦軟件進行標本觀察,并比較同一種組織或器官在不同標本中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以小組形式對幾種標本的特征性結構進行討論,培養用語言規范化地描述結構特征的習慣,在理解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從而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最后授課教師需對當堂學習內容進行適度的歸納和總結。
實施實驗考試改革后,在學期末進行實驗考試。改革后的實驗考試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多媒體投影考查細胞、組織和器官的辨認,所有投影圖片經過精選后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幻燈片,有指示和提問,學生僅需辨認并寫出結構名稱,主要考查學生對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結構認知能力。第二部分需要學生獨立使用顯微鏡自主觀察切片,不僅要辨認并寫出器官或組織的結構名稱,還要填寫出幾條明確的辨認依據,其中需包括特征性結構等。將實驗考試分為兩個部分可以全面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及靈活運用情況,考核學生對細胞、組織和器官在不同層面的觀察和辨認能力,將理論與實踐巧妙結合。
本次實驗考試改革僅針對本校醫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分2個學期。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班級而言,組織學與胚胎學作為一門考試課,課時較多;而對于其他醫學相關專業的班級而言,組織學與胚胎學則是一門考查課,課時較少。2016年春季學期,隨機選擇眼視光學(考查)和臨床醫學6班(考試)為改革組,其他班級均為對照組,只有改革組在教學中采用實驗教學模式的新流程;2017年春季學期,隨機選擇口腔醫學(考查)和臨床醫學3班(考試)為改革組,其他班級均為對照組,兩組在教學中均采用實驗教學模式的新流程。改革組在實驗考試中包括7張PPT多媒體圖片和3張必須寫出辨認依據的標本,每題10分,總分100分。對照組實驗考試采用傳統的多媒體投影考查方法,共10張PPT多媒體圖片,每題10分,總分100分。
3 結果
改革組和對照組的各項考試成績均采用Excel錄入數據,并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各項成績采用均數北曜疾?眘 )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說明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和表2。
4 討論
表1的結果顯示,2016年春季學期的考查課班級中,改革組的各項成績均低于對照組,且期末理論成績和總成績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在考試課班級中,改革組的各項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其中實驗成績和總成績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可能是因為實驗考試改革剛開始,教師和學生尚未完全適應實驗教學模式的新流程,并且由于考查課班級的實驗課課時較少(12課時),所以在成績上不如對照組。但考試課班級的實驗課課時較多(32課時),所以在實驗考試改革中能夠突出一定的優勢,改革組的成績優于對照組,說明該組的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并且培養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表2的結果顯示,2017年春季學期考查課和考試課班級的改革組以及對照組的成績十分接近,均無顯著性差異。由于實驗考試改革的逐步進行,任課教師在這兩組的日常實驗教學過程中均采用了實驗教學模式的新流程,且完成度較好,故改革組和對照組成績比較接近。這說明兩組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都不錯,且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即使實驗考試題型出現一定的差異已不足以影響學生的整體成績。故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醫學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實驗考試的改革,達到了用考試手段檢測教學質量的效果。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試改革能夠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的運用,以學生為中心、基于知識結構和框架的自主學習以及交流討論。實驗教學模式的新流程充分培養并加強了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加強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挖掘學習潛能以及養成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行為習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近年的逐漸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試改革,作為任課教師以后還需進一步優化并完善實驗教學模式的新流程。未來在教學和實驗考試中可以增加一些多媒體的應用,從而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及傳遞信息量大的優勢,全面培養并提高醫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Kiviniemi MT.Effects of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on student outcomes in a graduate-level public health course[J].BMC Med Educ, 2014.14:47-52.
[2] Myers JL,Greenson JK.Life-long learning and self-assessment[J].Arch Pathol Lab Med, 2012.136(8):851-853.
[3] 錢曉菁,仇文穎,徐園園,等.形成性評價在組織學教學中的應用[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17.37(12):1785-1788.
[4] Siddaiah-Subramanya M,Nyandowe M, Zubair O.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y is it importan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J].Adv Med Educ Pract, 2017.8:243-246.
[5] 楊銀,管遠志.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一種教學新模式[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7.37(11):1649-1653.
[6] 馬書云,王慧,吳方平,等.自主趣味實驗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9):194-196.
[7] 孫元鵬.中外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材的對比分析[J].科教導刊,2017.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