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莉
摘 要:對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應用價值進行闡述,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就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方法進行探討與分析,提出幾點建議與看法,希望能夠從理論層面上為推動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小學音樂;體態律動;運用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學生素質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的重點。而小學音樂教學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如何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成為重點研究課題。其中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基于此,本文針對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與研究。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應用價值
1.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通過對體態律動的有效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激發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以英文歌曲為例,受限于語言能力的欠缺,很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一些困境,而將體態律動運用起來,讓學生跟著音樂的節奏做簡單的肢體動作,那么就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對陌生的歌曲產生興趣,并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進入學習狀態,對于改善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
2.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提升
運用體態律動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聽覺練習、節奏練習以及即興創作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比如,在聽覺練習中,學生通過聆聽優美的音樂而做出一系列肢體動作,可以對音樂技巧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可以養成良好的音樂習慣,對音樂這門藝術的魅力有所感悟。其次,節奏練習也是體現體態律動價值的一個重要環節,有的音樂知識可能對于學生而言相對枯燥,而通過體態律動的節奏訓練,可以將音樂知識更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再比如,即興創作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思路與想法融入音樂學習與表演中,對于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而言無疑有著積極的影響。
3.提高課堂效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可以更好地發揮小學生的天性,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憑借自身的想象力伴隨音樂做出肢體動作,讓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去感知與領悟音樂,如此一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水平也可以得到更快的提升,對于提高音樂教學課堂效率而言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二、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方法探析
1.通過體態律動,展現音樂節奏
音樂的學習離不開對節奏的理解與把握,因此,在運用體態律動的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注重展現音樂節奏,讓學生對音樂節奏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不同歌曲表現出來的情感可以通過不同速度的節奏來表現。以《瑤族舞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音樂節奏在走廊步行,對音樂所蘊含的情感進行感悟;再比如《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揮學生做出堅定、快速的肢體動作以配合音樂節奏,感受解放軍堅強的意志品質。
2.通過體態律動,突出音樂音調
節奏與音調的結合可以更好地表現出音樂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二者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加強音樂節奏的把握的同時,還需注重對音樂音調的學習。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體態律動的運用,突出音樂音調。以4/4拍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手上的動作,分別用上、下拍手的方式來表現弱拍、強拍以及次強拍;再比如2/4拍的學習,教師可以用向上拍來表現強拍,用拍腿來表現弱拍。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不同的肢體動作,將各種音樂的音調表現出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
3.通過體態律動,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小學音樂學習有欣賞教學這一環節,教師也可以運用體態律動來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去發掘音樂中的內容特點,然后根據音調與節奏的變化,用肢體動作表述音樂所反映的故事與情感,通過這種律動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一個更好的感悟,進而使自身的音樂欣賞水平得到提升。
4.運用體態律動應注意的問題
不可否認,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是非常高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需要認識到小學音樂與體態律動的特點,對體態律動的輔助作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要為了運用體態律動而運用體態律動,而是要憑借此來改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凸顯出來,進而才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小學音樂教學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站在音樂教師的角度,應該緊密結合當前小學教育改革的發展形勢與特點,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對體態律動這種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與優化,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增強教學效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玲玲.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B版),2014(2):215.
[2]潘虹.淺析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旬),2014(1):184.
[3]宋淑媛.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