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辰
摘 要:現階段,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得到了普及,當然,小學英語這門學科也不例外。在具體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結合多媒體技術教學,能使英語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十分有利,從而能使教師的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主要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以期能給其他教師帶來一些啟迪。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英語教學;應用策略
多媒體技術能夠把聲音、影像、圖片、文本等多種教學資源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師如能靈活、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勢必能極大地提升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容量,從而能有效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的結構
一般來說,小學英語教學是按照一定的結構來推進的,有開頭,有中間,有結尾。教師基于結構上課,能夠使自己的教學思路更為清晰,與此同時,也能使學生掌握一些節奏,從而能使其更加高效地學習。比如,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教師應當設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后續的教學。對此,教師可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放音樂、播視頻等手段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凡是豐富多彩的畫面,都極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教師如能利用豐富多彩、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材料上課,勢必能有效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同樣的,針對知識的講授、隨堂練習等環節,教師依然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去講相應的內容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做,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相應內容的印象,從而能提升其學習的有效性。舉個例子,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In a toy shop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Old Macdonald had a farm這首英語歌曲以及與之相應的動畫視頻作為課程導入,讓學生通過傾聽節奏歡快的歌曲、觀看相應的動畫視頻迅速進入上課狀態;在具體的講課環節,教師可以通過PPT課件,為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毛絨玩具圖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隨堂口語訓練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動物的叫聲,或者為學生播放相應動物愛吃的食物的方式,與學生進行英語對話練習……總之,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依據自己的需求,以及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靈活地運用該技術去優化自己的教學。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具體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重視英語知識的傳授是理所應當的,但與此同時,絕對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更何況,小學時期是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學習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所以廣大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充分把握這個時機,以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制作一些教學短視頻,尤其是要將每一課中的重難點知識制作下來,或者利用錄播軟件將自己授課過程中的主要內容以及重點內容錄制下來,之后,再按照課程結構,將其分成若干時長為八到十分鐘的教學視頻,然后傳到班級的QQ群里,或者其他網絡平臺之上,基于此,教師要鼓勵和提醒學生及時利用這些視頻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或者每天專門抽出一些時間帶領學生利用這些視頻進行復習,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三、基于多媒體技術,定期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影
觀看電影是很多小學生所樂此不疲的事情。好的電影就如同會動的好書,通過觀看電影,學生能有效發展自己的想象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感悟人生道理、增長人生經驗……總之,電影能對學生的能力、素質以及價值觀念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妨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播放視頻的優勢,定期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高品質的英語電影,如《穿靴子的貓》《丁丁歷險記》《魔法奇緣》《超級大壞蛋》等,然后讓他們邊看電影、邊學英語。基于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活用現今比較流行的手機APP,如“英語說流利說”“英語趣配音”“英語口語秀”等,對相應電影中的一些情節進行配音,并讓學生將自己配音作品傳到QQ群里,之后再視情況專門選一節課對學生的配音作品進行評講,如此一來,既能有效錘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還能豐富英語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對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以及教育教學的發展,很多更為新穎的教學理念與手段也隨之應運而生,如微課、手機APP等,因此,教師在實際運用多媒體授課的時候,應因時制宜地將多媒體技術與這些新的教學理念與手段結合在一起,以便能更加有效、顯著地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紅艷,岳志堅.多媒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問題剖析[J].教學研究,2017,40(1):115-119.
[2]張琳萍.淺談多媒體對小學英語教學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8(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