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
摘 要:高中生物是高中學科中的重要學科之一,而模型的構建是在高中生物中檢測學生學習掌握知識能力的標準,由于高中生物沒有具體化,所以利用模型構建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目前我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仍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積極解決。對此深入研究了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模型構建;運用策略
模型構建法已被教師廣泛地應用到各學科之中,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采用模型構建法,能夠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感知能力,因而學生在親自構建模型時能夠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從而促進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模型構建的含義
模型構建是將抽象意義的描述根據邏輯思維能力構建成一種有實體、看得到的結構。模型構建法是我國教育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方法,能夠揭露事物或是生物的本質。模型構建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數學模型、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常用的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構建需要以實驗或是推理分析等方式進行,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征,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二、模型構建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運用模型構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中生物相較初中生物來說,復雜了很多,有很多知識是抽象化的,學生需要反復背誦定義才能夠理解,但傳統的學習方式枯燥無味,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這就使高中生物的教學出現了難題。教師通過知識內容要求學生構建模型,將單調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構建模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高中生物的概念以及相關的知識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求知欲望。比如,在“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細胞構造模型,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細胞構造中的各個部位,讓學生積極地對照書中的內容探索細胞構造,實現高中生物和模型建構的有效性。
教師課后可以要求學生用塑料袋、紙板、細鐵絲等做材料,分組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體驗其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不同的細胞結構,使細胞每個部分的結構特點便于觀察。在動手制作之前,教師要求小組內確定制作模型的具體分工和實施過程,一起合作完成模型的制作。并讓各小組把制作的模型進行展示,相互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從成本、藝術、科學等方面對其他小組的模型作出評價,學以致用,從而牢固掌握知識。
2.運用模型構建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生物學概念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基礎,是理科思維判斷和推理的基本要素。在高中生物學中,有理論性的知識和實操性的實驗,學生需牢記概念,因為概念的每一個字都是必不可少的,背誦起來很麻煩,且意思較為抽象,學生學習如果沒有一定的技巧就會很困難。
若所學概念能用相關內容的文字、關鍵詞及箭頭連接起來,概念不僅會變得通俗易懂,還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建立概念模型: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體溫調節圖解等等。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將模型構建與教學相融合,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并用語言概括出來,從而有效培養其理解能力。如學完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后,利用概念模型構建知識網絡,將細胞結構有關的知識形成一個網絡體系,這樣,學生通過自行建立概念模型過程,不會因易錯知識點產生混淆。
3.教學中融入模型構建提升教學效率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生物學的教學需求,生物學與其他學科息息相關。在生物教學中,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常常需要建立數學模型。如在“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問題探討中,細菌的數量如何變化,教師可針對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讓學生根據已有條件完成課本的表格,然后在課本的坐標圖上標上數據,并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最后得到種群的“J”型的增長曲線。同數學方程式相比,曲線圖能更直觀地反映出細菌數量的增長趨勢。教師在生物學的教學中借助模型構建的教學方式,將教材上的內容講解得簡單明了,學生也容易接受,從而科學合理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4.運用模型構建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
在模型構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模型,從上到下或從內到外地結合教材講解知識點,這樣講解起來井然有序,學生在梳理知識點時也不至于太過盲目,遺漏重要的知識點。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的核心素養教學方式已經逐漸興起,模型建構的教學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收獲成效的,還要隨著時代以及科技的變化不斷完善。因此,教師只有積極地進行改革,才能把模型構建與高中生物更好地結合,推動我國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溫瑤琦.高中生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7):121.
[2]畢秀婷,王小能.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的策略[J].生物技術世界,2016(3):248.
[3]鄒書碧.高中學生生物作圖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5):100.
[4]楊傳志.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2017(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