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春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通過設置問題鏈,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認知內驅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轉變教師角色,增強教師對教材和課堂的把握。因此,問題教學法逐漸成為塑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方法之一。
關鍵詞:問題教學;教學情境;應用價值
一、問題教學法的內涵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喬納森強調,“要以問題驅動學習,不是先從理論或原則出發,而是要運用有趣的、投入性的和真實的問題,幫助形成學習者的問題意識或主人翁意識。”因此,“問題教學法”,就是通過設置系列問題,給予學生思考及搜集材料、閱讀教材的時間,引導學生構建起知識網絡,從而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材、教學媒體之間的多向互動,從而塑造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2017年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性,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從傳統的教師傳授知識變為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因此,問題教學法的運用,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及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培育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二、問題教學法應用實例
筆者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中第八課第二框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一課為例,談談問題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1.承上啟下設置問題,回顧舊知,激活新知
這節課我圍繞“新能源汽車”這一社會熱點展開教學,在課堂伊始,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介紹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發展到傳統汽油汽車的普及,再到現如今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過程。由此,引導學生思考這一過程體現了什么哲學原理?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方法論啟示?
這兩個問題,緊密圍繞本節課的主題,既回顧了上節課的知識,又引出了這節課的課題;既使整節課更為自然、完整,又在一開始就將學生帶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較為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緊貼教材設置問題,自主預習,發現難點
在課堂導入后,根據教材重難點,我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事物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為什么,這給我們什么啟示?第二,事物發展過程中有哪兩種狀態,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這給我們什么啟示?然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這樣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地了解教材,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參與到接下來的課堂活動中。同時,緊貼教材設計問題,需要教師對教學目標及教材有較為深入的掌握,通過問題突出教學重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它的優點不僅體現在突出了教師引導者的角色,而且更有利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3.圍繞情境設置問題,小組探究,注重生成
喬納森認為,“新手在解決某種特定問題的時候,往往缺乏的是相關的經驗,而相關的案例能幫助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進行多元表征。”因此,這節課我圍繞“新能源汽車”又設置了兩個探究活動。探究一:通過觀看新聞片段,了解天津市推出新能源汽車的進展及遇到的困難;相應地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概括出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及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然后運用課本中的相關原理,分析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為什么?探究二:繼續觀看視頻,了解天津市推廣新能源汽車采取的舉措,結合教材,思考兩個問題,即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過程是如何體現量變與質變的?新能源汽車是不是汽車發展歷史的終結,為什么?通過這兩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結合視頻及教材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小組探究,進而生成自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4.回歸生活設置問題,學以致用,檢驗落實
在對整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后,需要當堂檢驗學生落實情況。這種檢驗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比如通過練習題或總結知識體系等,這里,我采用的是設置生活化的問題進行檢驗。如:小×同學總是有“臨時抱佛腳”的心態,經常考前搞突擊。這次期中考試成績又不理想,失去了學習的信心。結合這節課所學內容,你會給他哪些建議呢?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課堂知識,又可以引發他們反觀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總之,問題教學法“主張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構建問題情境,然后圍繞教學內容設置問題,并組織學生探究、討論這些問題,從而形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首先,基于問題展開教學,并結合生活案例,有利于分解教學目標,使教學重難點得以多層次地解決,不僅使教師的教學層層深入、更加高效,而且也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有的放矢。
其次,以問題促學、導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從而更好地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教學媒體的互動。
第三,問題的設計,有利于促使教師加強對教材的研讀和對學生認知的了解,從而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學技能的提升,這也符合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即“研究式教學”,“教學是一項異常復雜的事務,我們只能在研究考慮了多種因素之后,才能選擇最有效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6.
[2]裴曉莉.淺議問題引領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