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婷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其教學有效性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高中數學教學課堂的有效性,對整體的教學質量提升有著直接的聯系,同時也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大挑戰。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特點,這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一大難題,高中數學更加深奧,在客觀上造成了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提升比較困難。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需要達到更高的要求,并需要克服較大的困難。教師只有找出一套有效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才可以滿足新課改教學的要求,有效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對此,針對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有效性
在高中新課程的改革中,對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有效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課堂是教師開展學習的主要陣地,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一直所要追求的目標。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使課程改革也在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是教師的責任,更是目前一個重要話題。本文就結合實際教學,對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一、在新課程背景下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由于高中所學的數學知識相對比較復雜,導致學習的難度比較大,如果學生沒有明確的掌握學習的目標,會對自身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造成影響。在學習數學課程之前,學生要按照學習的內容,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并根據所學的目標再制訂出合理的學習策略。首先,教師給學生制訂的學習目標不能太高,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制訂學習計劃,先讓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內容,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認識,然后進行深層次的講解和分析。比如,在學習“圓形的幾何面積”這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對圓形的基本含義進行熟悉,在同一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點的幾何也就是圓形。然后,教學生如何使用圓規進行畫圓,這些都屬于圓形的基礎知識。在學生了解了圓形的基礎知識后,在擴展圓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比如,圓形和弧形的區別,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及半圓形的計算方式等。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高中教育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方式會已經在高中課堂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同時在教學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可以將數學知識全面、系統、直觀地呈現,這樣可以減少教師板書的時間,進而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多媒體可以將圖形、文字、聲音及視頻集合于一體,有效地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點、直線、平面位置關系”等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點與直線、點與面、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位置之間的關系向學生展示,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三者在空間中的關系。高中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但是由于高中數學知識相對比較復雜,學生要進行獨立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探究學習得出結論,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外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進而有效地促進高效課堂的建立。
三、拓展教學方式,使教學方式多樣化
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它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保證,由于高中學生比較年輕,大腦疲勞的大腦中心,專注于時間段,需要教師的教學活動轉變教學方法來刺激。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削弱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力較好的學生一般都不會主動地表現出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式的擇優選擇,需要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最終實現高中數學的教學方式組合。新課改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索,實現科學的探究,在教學方法中要采用獨立的調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其他適當的教學方式,實現探究式的教學,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總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普遍使用,一些高中數學課堂都可以在網上進行搜索,所以高中數學課堂深受打擊,在新形勢下,一方面借助網絡數學資源優勢,對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全身心地為學生學習服務,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教學,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獨立解決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豐富學生解題經驗,在學習中有效提高自身素養。另外一方面,要加強教師的培訓,不斷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應用過硬的專業知識,促進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廖曉鋒.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導刊,2016(18):206.
[2]王金勝.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人間,2016,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