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嬌
摘 要:事實上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諸多交會點,基于此,研究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提出創設和諧課堂,在交流中認同核心價值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注重“講授法”,灌輸核心價值觀內容、結合生活主題,在感悟中升華核心價值觀,僅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意識形態;政治課堂;文明行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中政治課堂要擔負起重大責任,而核心價值觀具有時代性,所以高中老師在生活中要注意搜集時政熱點,并結合課本知識體現在課堂上,為學生帶來最新的理念意識。
一、創設和諧課堂,在交流中認同核心價值觀
創設和諧課堂,為學生營造靈動的充滿詩意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放飛自我,釋放自己被緊緊包裹的心靈,創造出有彈性的生命力。課堂是孩子成長的主陣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入學生心中,需要借助一種和諧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模式,為學生在思想上擦出智慧的火花提供助力,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判斷能力。愉悅開心的交流模式,讓學生深刻認識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例如,在《文化生活》的第七課中,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岳飛、錢學森等愛國人士的感人故事,展示金晶在北京奧運會上用身體保護火炬的感人事跡,營造出和諧感人的交流氛圍,接著讓學生自由講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愛國故事,講述自己對民族精神的認知和感悟,通過學生之間友好傳遞正能量的方式,使他們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的重要性,深刻感悟領會我們的民族精神力量的強大,讓學生深深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
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語言、文字的隱形教育方式與合作、探究活動的顯性教育方式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深刻領會并在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這一課程的教育時,要讓學生明白,金錢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取決于人的態度而不是金錢本身,慈善在金錢的使用中被稱為“第三次分配”。除了用文字來教育學生以外,還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對待金錢,對于金錢要用之有度、用之有方,量力而行,適當消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懷仁德之心,行濟困之舉,與人親近和睦,踐行博愛仁義、扶危濟困,用行動詮釋友善、平等、文明,并在日常生活的金錢利用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注重“講授法”,在引導中領會核心價值觀
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老師讓學生循序漸進的領會,使學生內在的觀念受到影響,強化學生的修養,并逐漸形成自我。引導教育是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老師引導的過程要講究方法,“講授法”是高中政治教育中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方法,大部分的知識都需要通過老師講授,才能在學生意識形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學生通過有意義地接受知識的過程,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知識和技能,教師適時地運用講授法是讓學生簡便高效地獲得知識的過程。例如,在《文化建設中心環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授引導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為學生講授建立思想理論體系的關鍵點,概括抽象且有高度的知識內容,老師通過講授法為學生分析歸類,讓學生在了解掌握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中可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授法雖然單調無趣,但是也要強化利用,為學生確立中心思想,為學生了解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標桿。
四、結合生活主題,在感悟中升華核心價值觀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四本必修課程中,名字里都包含了生活,足以見得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宗旨也是要讓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踐行意識。在教育的過程中要貼合生活主題,讓學生學以致用,以生活為切合點引入教材知識能夠有效升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教學中,可以首先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行為,學生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思考,并對不文明行為展開反思,如何改進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文明行為的正確方式。學生在討論反思過程中強化了對不文明行為的認識,并且能夠在日后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不再對不文明行為置之不理,所以要通過結合實際生活,升華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讓學生付諸
實踐[2]。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貼合生活主題,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要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強化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利用講授法為學生樹立標桿,確立重要的中心思想,另外教師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與時俱進,掌握時代脈搏,根植于青年學生的意識形態中,使學生踐行于生活中。
參考文獻:
[1]鄭麗瑰.巧借高中政治課堂教學 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學為例[J].學苑教育,2017(23):14-15.
[2]潘巧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文學教育(下),20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