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艷
“慕課”,英文簡稱為MOOC,由Massive(大規模)、Open(開放)、Online(在線)、Course(課程)四個詞的首字母所組成,意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是新時期教學教學的一種新型的、高效的載體,是將計算機與網絡技術融合于教育的一種“集成創新”。MOOC網絡課程基于互聯網實現開放,通常采用短視頻、論壇活動以及作業練習等方式的相交織、相結合,具備開放性強、成本低以及規模大、質量高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將“慕課”應用于現代漢語教學當中,結合其特點并以之作為切入點,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與改革,使之轉化為優勢性條件,是現代漢語教學順應時代潮流、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
MOOC的開放性是首要特征,其構建于網絡環境之中也繼承了網絡環境的優勢,同時這種開放性可謂是全天候、多維度的。MOOC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在有網絡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在其中瀏覽自己所需的知識,自主控制學習進程,對于某些疑難問題、感興趣問題也可以反復與多次學習,同時也可以基于階段性學習來進行自我測試??梢哉f,MOOC能夠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多方面的指導。
與傳統教學形式有所不同,MOOC主要采用短視頻的形式來進行課程內容的呈現,從時間上來講,以10分鐘為宜,最長不宜超過20分鐘;從形式上來講,采用視頻、音頻以及文本等手段來進行授課;從設置上來講,在課程當中設置與日常所學知識相關的小測試,同時構建交流平臺,支持線上問答與交流。時間短、內容精,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加關注知識的精煉,進而實現重點突出、觀點明確,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到知識的精華。
MOOC當中的問題設計類似于網絡游戲當中的闖關方式,通過問題的設置與解決,形成了學生學習得以繼續的觸發條件。同時課程的完成依賴于問題的逐步解決與突破,也就是說只有逐一解決問題,才能夠逐步深入地去學習?;谶@樣的設計,學生在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不斷獲得自信與肯定,激發學習動力并提高學習成效。當然,如果學生面對一些疑難問題難以自主解決,則可以通過在線求助,教師和同學也可以對其進行指導進而最終得以實現問題的解決。
從課程教學內容出發,對其中包含的重點、難點進行梳理,發掘其中存在的內在聯系,做以歸類并基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組成模塊。舉例來講,以“文字”這一章為例,教學計劃當中規定其所占6個課時(每課時50分鐘、共計300分鐘)。對此,筆者將其分為三大模塊——“漢字形體之演變”、“漢字之結構”以及“漢字之字法”,每模塊分配兩課時(共計100分鐘)。進而在每個模塊當中基于知識點來進行內容細劃,以小專題形式呈現。以“漢字形體之演變”為例,在這有限的100分鐘時間內,采用7個10分鐘的“微課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另加30分鐘的學生活動來完成。其中,7個“微課程”均基于相對應文字、音樂及圖片等手段聲容并茂地向學生展示,形象地介紹每種字體的出現時間、特點、作用以及應用情況等。
MOOC充分利用互聯網當中的優質課程資源與學生資源,通過平臺搭建來豐富現代漢語教學內容,同時對開拓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成效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經歷多年發展,我國國內MOOC平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略顯普通到日漸精華的發展過程。舉例來講,有“中國網絡電視中國公開課、學堂在線以及愛課程”等平臺都相繼推出一些名校教師的視頻課程,如阮桂君老師的《方言與中國文化》。筆者在教學當中,就選用并在課堂當中插播了阮桂君老師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其中對《再別康橋》的方言誦讀音頻,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不同方言所表現出來的語音面貌,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學生也踴躍嘗試用自己的方言進行誦讀,對作品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傳統教學模式下,先講后練、先講后學,可謂“信息的傳遞在前、消化吸收在后”,這樣的教學順序其實本不完全科學,其一、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權與選擇權,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安排與教授,學習的獨立性較差;其二、授課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被動的,也是不夠深刻的,學生汲取知識的途徑僅僅依靠教師之教,而非自主探究。對此,需借鑒并發揚慕課當中的“翻轉課堂”理念,首先,通過觀看相關教學視頻、聽講座以及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等方式開展信息傳遞過程,進而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基于學生之前的學習及其不同之表現,進而給予針對性引導和輔導,促進其對知識的“吸收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