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 陳彬兵 賈紹芝
【摘要】為進一步提高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從調整教學重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多樣化考核方式等幾方面教學改革措施進行了分析。教學重點由原來的分立電路向集成芯片的參數和應用偏重;教學方法采用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等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經過教學改革實踐和教學反饋,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模擬電子技術基礎 課程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032-02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模電)是現代電子學、電工學、通信技術和自控技術等學科的專業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工程性和實踐性較強的重要公共專業基礎課程。
一、模電課程的特點
模電課程由于具有較強的工程性和實踐性,在進行工程分析和設計中,因存在器件參數的離散性和溫度特性的差異性,以及半導體器件的非線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分析計算過程不僅非常復雜,而且計算結果與實際值也有較大的偏差,所以在工程應用中無法進行精確計算,也沒有必要得到精確的計算結果。因而模電常采用更多的估算和近似方法進行分析和設計。這就是一種工程概念。這對第一次接觸到這種非純理論且具有一定工程性課程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加之本課程的概念繁多、內容枯燥、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感覺難學,難以理解,被戲稱為“魔電”。這就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研究課題,如何通過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學起來條理清楚、簡單易懂。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和今后的工程應用打下夯實的基礎。
二、教學改革措施
1.教學重點的調整
為適應電子技術的發展,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強的優秀人才,對教學重點必須進行調整。教學的重點由原來的分立電路,逐步向集成芯片、集成芯片參數及實際應用電路的分析偏重。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少講分立電路,淡化元器件內部理論分析,將重點放在如集成運放、集成功放、集成穩壓器等集成芯片的特性、參數和實際應用上。
2.教學內容的優化
本課程選用康華光第六版《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作為教材。隨著電子技術基礎的發展,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三極管(以下簡稱MOSFET器件)相對于雙極結型三極管(以下簡稱BJT器件)在性能上越來越體現出更多的優越性,在電子產品中已逐步取代BJT器件占據了統治地位。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第六版教材不僅大力加強了MOSFET器件的相關內容,還將MOSFET器件章節的內容提到BJT器件的內容前面講解。這一教學內容的調整雖然順應了電子技術的發展,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學起來感覺非常吃力。為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將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先講BJT器件的特性和應用,再講MOSFET器件。首先花費較多的學時將BJT器件的特性和應用講解透徹。讓學生從簡單概念入手,逐步理解BJT器件的特性、三種組態電路的分析以其應用。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了BJT器件的基礎上,再學習MOSFET器件就容易多了。這時不再需要從原理上贅述MOSFET器件的特性,而是讓學生舉一反三,將MOSFET器件和BJT器件對應起來學習。例如,BJT是一個電流控制器件,而MOSFET是一個電壓控制器件;BJT有共射極電路組態,MOSFET則對應有共源極組態等等。通過這種教學內容的優化,不僅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MOSFET器件,而且也溫習了BJT器件的教學內容,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方法的改進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打破傳統的“灌注式”教學方法,采用了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翻轉課堂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1)大班授課主要用于集中理論教學,講授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課后布置作業,通過練習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小班討論是一種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學生以小班分組為單位,對部分教學內容、典型實用電路、電路故障的分析和解決方案等內容進行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其目的是一方面考查學生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信息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團體協作精神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3)翻轉課堂是一種將學習的決定權從老師轉移給學生的“顛覆式”教學模式。即學生課前通過教學平臺先完成學習,使課堂變成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全面提升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方便學生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主線,引導學生從注重“考試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本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考核方式實施多樣化考核方案:過程考核、作業測評、課程設計、考勤、討論課表現及期末考試。
三、結語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創新、創業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深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反饋,深受學生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劉婕,生于1964年7月,女,漢族,四川人,副教授,從事電子技術研究和課程教學。
賈紹芝,女,高級工程師,從事電子技術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