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恒 牛帥 孫習亮 林曉紅
【摘要】基于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教育屬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規劃與高等院校的微觀條件、生源質量的分布形態共同決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然決定其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考核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決定其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室建設和科研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 人才培養目標 模式與方法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極大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分工。學術研究型院校、應用型院校、高等技能性院校共同構成了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院校教育類型的分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事業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高等院校培養任務的分工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的效率與效益。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定位
會計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和政策性。目前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愈加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設置旨在:“培養出可以在各種類型的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高校從事本專業工作的高品質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在探索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方面各高校應該不斷的總結經驗并修正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并結合地區的特色產業,形成以會計崗位就業需求為導向,以服務會計崗位為宗旨的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就業社會會計崗位后可以滿足企事業單位的需要,贏得就業市場的青睞。
二、應用型本科培養目標的特征比較
我國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的特征和變化。其變化主要體現為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由過去的單一型人才轉變為新時期的復合型人才。而服務于生產和社會實踐的復合型人才就稱為應用型人才。亦指可以將成熟的理論和相應的技術相結合并運用于現實的生產和管理的專業人才。其人才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實踐應用型”。這是區別學術研究型人才的最典型的特征,因為,學術研究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原有理論的創新而非應用。“實踐應用型人才”與“高等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主要區別在于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側重于實踐工作的全面性和復合性,而高等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側重于實踐工作中某一方面的專門性和技能性。
三、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內容和基本途徑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互聯網與會計應用的結合。互聯網技術促進了會計業務的發展并構建了新型得現代會計服務業體系,加速推進了會計服務水平的升級。給企業提供了相關的會計信息、豐富的管理信息和可靠的決策信息。使現代會計信息處理更便捷,會計核算更加高效與規范。要求會計人員應該具有與其相應的處理和應對能力。會計人才是企業決策的重要參與者,是企業經濟活動的資金核算者和監控者,是企業績效目標管理的推動者。因此,會計人才應該具備專業會計知識,熟悉會計操作技能,具備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將“行動領域”轉化為“教學領域”并創建“教學情境”是教育專家和企業專家的共同任務,而“校企合作”則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徑。
“工學結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二是通過“工作”去學習。前者規定了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應該按照會計崗位工作的實際過程和實際工作任務確定學生的學習內容。簡而言之:“實際做什么,就學什么”即基于會計就業崗位工作過程提煉“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一般而言,以十五個左右“典型工作任務”為宜。將每一個“典型工作任務”開發為一門專業課程。后者規定了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通過工作去學習”。即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以做為途徑,以學生做出的“產品”為教學質量評價的唯一客體,以行企業標準作為評價學生作品的基本標準。以學生作品被就業單位“用得上”、學生本人被用人單位“看得上”作為課堂教學目標,亦即“頂崗實習”應該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的基本目標。概而言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應該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教、學、做、用一體化,產、學、研、發一條龍”作為專業的教學模式。圍繞會計工作實踐的應用性開展科研課題的立項、研究和技術開發,以會計崗位工作過程構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體系、科研體系、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必須指出,就業崗位的工作過程由企業客觀實際所決定,一般而言,并非總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而學生的認識規律卻是先感性后理性。專業教學規律和專業人才的職業成長規律也呈現為不同的表達形式。所以,依據會計就業崗位工作過程選擇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僅僅屬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行為,繼而進行的就是教學內容的排序。前者必須通過校企合作、深入調研企業專家方能完成。后者必須通過教學專家在深入調研往屆優秀畢業生的基礎上得以完成。在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既考慮學生的初次就業崗位,又考慮發展就業崗位,充分考慮專業人才的職業成長過程和職業成長規律。
四、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諸多微觀教學要素
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將決定其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是以“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為主要代表的行動導向的現代職業教學方法”。傳統的、以講授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講授法將不得不屈居其次。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實踐中,應該采用“任務布置——任務實施---任務考核”的所謂“職業教學范式”。“職業教學范式”的核心是“任務”,亦即“職業工作任務”。首先,通過“任務驅動法”向學生布置教學任務,而不是從“概念”導入。其次,示范、指導學生個別或分組實施、完成職業任務。最后,采用行業企業標準,指導學生自評、互評,考核職業任務的完成過程和結果。顯而易見,“學科教學模式”比較適用于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而“職業教學范式”比較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前者側重理論的內在研究性,后者側重理論的實踐應用性。前者側重研究理論的創新與發展規律,后者側重研究理論的應用與實施規律。
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其教學手段應當更多的采用多媒體教室、用友軟件、金蝶軟件、教學課件、遠程現場教學等現代化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當更多的采用學生小組等教學組織形式。以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能力為本位”的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原則。因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必須服從且服務于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各有特點和適用性。“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是基本的教學觀點,選擇和評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唯一依據應該是教學效率高,教學效益好。
五、構建并實施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方案
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培養方案是實現其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書面實施計劃。
首先,依據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學校培養目標和本專業特點,在廣泛、深刻調研前提下,確定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常表述為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應當采用比較精準的語言和適當歸納的層次,系統表達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
其次,依據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工作過程,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地“專業課課程體系”,依據教育主管部門規定和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要求,構建“素質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
再次,依據課程目標確定課程時數,依據學生認識規律、教學規律、課程銜接的邏輯關系等因素編制課程教學的排序和學期課程門數。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趙志恒,張惠蘭.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J].國際財務與會計,2004(5).
[3]趙志恒,黃瑞芳.突出高職特色,課程設置是基礎[J].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論壇,2004(9).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QJY201710111)。
作者簡介:趙志恒(1959-),男,漢族,河北深澤人,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任職于海口經濟學院,正高級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牛帥(1988-),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畢業于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碩士學位,任職于海口經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會計學;孫習亮(1966-),男,漢族,湖南安鄉人,畢業于海南大學,學士學位,任職于海口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稅務理論與實務;林曉紅(1980-),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畢業于海南大學,碩士學位,任職于海口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稅及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