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長庚
摘 要:當前中職學校法治課堂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文章從教學設計角度入手,探討中職學校德育課法治教學設計策略。教學任務“問題化”、教學內容“情境化”和教學過程“活動化”的策略,能夠將“知”和“行”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從社會現實生活中理解法治學習的重要性,提高法治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關鍵詞:中職校法治課;教學設計;問題化;情境化;活動化
中圖分類號:G718.3;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9-0045-01
受“應試教學方法”的影響,一些法治課教師習慣將課堂變成理論知識講解課,要求學生在法理上下功夫,重視“知”的教育,但對學生“行”的訓練很少關注,使“知”的教育與“行”的訓練缺乏有效的聯系甚至嚴重脫節。當前,實現中職?!胺ㄖ芜M課堂”的教學目標,增強中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中職學生的法治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本文作者認為,在法治課堂教學中,注意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社會,注重教學設計的“問題化、情境化、活動化”,有助于這一任務的完成。
一、教學任務“問題化”——將教學任務變成尋常問題
人們對知識和技能進行學習的動力主要源于問題的存在。同樣,在法治教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是從解決問題的需要中產生的。例如,教學“如何維護人身權利”時,教師可以將教學任務設計成問題:“別人在網上罵我了,我該怎么辦?怎樣維護自身權利?”并將這些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和思考,讓學生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設計有如下幾點好處:其一,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在網上權利受到侵犯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此類困惑已成為學生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二,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能夠積極探尋方案,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自然能提高。其三,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能夠找到用法律維權的方法,能夠增強依法解決矛盾的法治意識。
法治課堂教學任務是一堂課的靈魂,對課堂起著統攝作用。法治課堂教學任務的問題化,要以課標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困惑出發,將法治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遇到的問題,從而激發其學習動力,使其產生深度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二、教學內容“情境化”——將教學內容變為情境案例
教師可把枯燥的法治教學內容變成“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積極開動思維,在課堂上“愿意講、有話說”。例如,講授“青少年不良行為”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思考題:“某初中生放學后,經常受到幾個社會青年的敲詐勒索,他想向老師匯報,又認為這是在校外,老師可能管不了。他想告訴父母,但父母在外地打工。于是,他想出個主意,買了一把刀放在身上,準備用來自衛。請同學們談談他這樣做對不對?”這樣的設計有如下幾點好處:其一,對于受欺凌問題,有時候學生會遇到,此設計可以教給學生正確的處理方法。其二,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應如何解決?如何區分“以暴制暴”與“正當防衛”?這是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其三,幫助學生分析“買刀放在身上用來自衛”的處理是否妥當,是否有可能走向犯罪道路。如有的學生受到欺凌后,也用同樣的方法欺凌他人,有的學生因攜帶管制刀具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將法治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就會感覺有趣味而加以關注。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將其變成學生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種“情境”,把抽象的法治知識具體化、生活化。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打開,學習效果就會提高。
三、教學過程“活動化”——將教學過程化為實踐活動
開展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是一種高效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親力親為中學習法治知識,感受法治的重要性。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訪談、查閱資料、成果匯報、模擬過程等。在活動中,學生能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對學習過程進行把控、對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能夠避免對法治知識的死記硬背和生吞活剝。例如,教學《勞動法》內容時,教師可設計如下話題:“如果單位扣除了你的工資,你將怎么辦?”先讓學生課前準備,課上進行匯報討論。課堂上討論時,學生們紛紛表示:應該咨詢律師,應該查閱勞動合同的法定條款,應該查閱勞動爭議處理法律條文,應該寫民事訴狀……這樣的設計有如下幾點好處:其一,讓學生有解決問題的經歷,學會依法辦事,提高法律運用能力。其二,讓學生學會從不同途徑獲取法律知識,增進對法律知識廣度和深度的理解,提高學習效果。其三,讓學生能夠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理解“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要義,增強法治意識。
教師進行法治課設計時,要注意靈活多變,過度使用某一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實踐活動的開展,解決了學生課上“聽累了、不理了”的問題,不僅能放開學生手腳,使其走出課堂、走上社會尋求問題的解決,而且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不再用固有的定式解決問題,從而真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
總之,中職學校的法治課堂教學設計,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只有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的教學設計,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注重從實際案例分析中提高學生解決法治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行合一”,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法治素養,在未來人生之路上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芝赫.淺談德育課中的法治教育[J].河南教育,2015(02).
[2]徐鵬.道德與法治教材:新名稱下的新挑戰[J].成才之路,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