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貞
摘 要: 法學職業教育是一門素質教育,也是在基礎教育之上的一門職業教育,近些年來法學職業教育在我國備受關注。在教育改革的影響下我國法學職業教育不斷改革,希望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雖然法學職業教育改革近些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目前培養出來的人才仍然難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法學人才的需求,然而法學職業教育又對我國法律文化和社會發展有著很深的影響。因此,為了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培養高素質的法學人才,必須針對目前法學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
關鍵詞: 法學 職業教育 問題與分析
我國教育改革正全面進行,法學職業教育改革全面進行,法學職業教育改革有利于我國培養高素質的法學人才,也有利于我國法律文化的全面發展。要全面普及法學職業教育就要為法學職業教育樹立新的目標,法學職業教育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是把我國法律教學變成職業教學,適應世界各國法律教育應用。本文主要闡述的是法學職業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法學職業教育教學措施。
一、我國法學職業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學職業教育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我國法學職業教育開設已久,但是取得的成就不顯著。每年法律專業畢業的學生不計其數,有多少高校畢業的法律系學生真正從事這一行業?我國法學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還是培養高素質的法學人才,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法學人才?筆者認為,學生就讀于法律專業的主要原因是想要在畢業后從事法律方面的相關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績。因此我國法學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我國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法學人才,當目標明確后就可以對我國法學人才進行職業教育,也是謀生教育,使學生有更好的發展方向。
(二)法學職業教育教師團隊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法學職業教育招收教師的標準都是博士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教師,有著深厚的理論知識,但這樣高學歷高素質的老師長時間待在校園內,雖然教育學理論知識深厚,但缺乏實踐經驗。一些教師即使有司法資格證的也只是取得了資格并沒有在生活中真正應用。這樣的司法職業教師團隊對學生來說學到的理論知識能熟記于心可是實踐經驗少之又少。如果教師團隊不夠完善,就會導致教出來的學生知道理論知識,而實踐和應變能力達不到社會對法律系人才的需求。如果聘請校外的具有法律經驗的社會人才為教師,又恐沒有經過專業的教師培訓且難以使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相結合。目前我國法學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團隊中的“雙師型”教師較少,適應不了學校對“雙師型”教師人才的需求,教師團隊不夠完善。
(三)法學職業教育教學課堂缺乏多樣性。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法學職業教育采用的教學方式還是課堂教學和書本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法學職業教育提不起興趣。學生如果長時間不能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法學職業教育的理論知識就不能牢記于心。而書本教學和課堂教學本身缺乏實踐,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對理論知識又不能很好地接受,將使學生越來越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模式的單一導致學生對法學職業教育提不起興趣,將來走入社會適應不了社會發展需求。法學職業教育課堂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是目前法學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我國法學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明確教師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學習目標。
首先法學教育教師要設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素質高,還要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只有設立正確的目標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朝著目標努力。教師會為目標尋找正確的教學方式方法,這樣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當教師設立好教學目標后就要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因為老師設立的所有目標都是為學生服務的,首先要明確地告訴學生努力學習法學職業知識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也不是為了完成學校的安排,而是為自己的人生努力,努力做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的法學職業人才。
(二)完善教師團隊,培養真正“雙師型”人才。
現在大學校園里的一些“雙師型”教師是理論性的“雙師型”教師,沒有實踐經驗。我們需要“雙師型”教師是既具有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在法學職業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更好地傳授學生知識。學校可以在假期組織老師進行培訓和在崗實習,可以為老師提供平臺參加真正的法院審理,也可以讓教師到國外培訓,豐富老師的教學知識。學校在外聘教師的時候可以選擇有資質的、有名望的法學教授,因為這樣的法學職業人才既有實踐經驗,又會進行培訓,具有理論知識。
(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要讓學生對法學職業教育感興趣就要告別原有的單一的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提高學生對法學職業教育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包括分組教學、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提問式教學等。通過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另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從而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法學職業人才。總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法學職業教學中的常見方法,該教學模式是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對當前法學職業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法學職業教師應該從自身出發,對自己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實現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并在實際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引導學生將法律和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法律綜合素養。
(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以道德代替法律,以感情代替公正”,這是現如今最顯而易見的法律意識研究體現。法律意識雖然主要基于個人思想,但更多地表現為法律的前提之下,缺乏正確的觀念導向只是基于自己的感情判斷則難以被認定為真正法律意識的體現。對學生進行職業法學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在進入社會的時候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然而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具備法律意識并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可能性是很低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多進行實踐學習,或者通過到司法部實習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并樹立正確的法律理念。由此可見,參加實踐活動是解決目前法學職業教育問題的方法,借助相應的活動,為優良職業教育學風建設提供有利的大環境。
綜上分析,我國法學職業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有相應的解決方案,但是還是需要長時間的實踐進行經驗總結,以跟得上時代發展,根據時代發展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找出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法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健燕.高等法學職業教育的特征與課程體系的構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95-98.
[2]汪靜,李曉琴.美國法學職業教育中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研究及啟示[J].職教論壇,2015(31):85-90.
[3]何志鵬.模擬法庭與法學教育的職業轉型[J].中國大學教學,2016(4):64-70.
[4]杜承銘.論本科法學職業教育目標的多元化及其實現[J].中國大學教學,2014(8):11-16.
[5]李志鍇,張艷梅.法律職業教育在獨立學院法學教育中的現狀研究——來自廣西三所獨立學院的調查報告[J].法制博覽,2012(8):19-21.
[6]金夢,張立民,徐紀周.基于就業分析,加強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教育——以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為例[J].亞太教育,2016(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