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槿稚
摘 要:對于網絡用戶而言,個人隱私信息是自身網絡行為的憑證,同時也應受到相關保護。在當今社會,網絡搜索技術的進步革新,使有關行業可以運用信息和數據。完成自身價值創造,然而網絡搜索技術如果被非法利用,將會使個人隱私安全面臨威脅。本文對此新形勢實行了研討,并提出了安全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形勢;網絡;個人隱私安全;應對
前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進步與革新,尤其是Internet遍及全世界,計算機網絡已普遍地應用于各行各業,并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它是信息傳遞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在信息網中,計算機網絡也是信息傳遞及交換的基礎平臺。但是,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線路具有局限性,其會導致計算機網絡的安全風險產生。一方面,計算機系統硬件及通信線路極易遭受天災人禍的損壞;另一方面,軟件資源和數據信息容易被人違法入侵,惡意拷貝、改動、破壞;此外,系統軟硬件自身故障等方面都會關系到網絡系統的平穩運行,而且也無法保障用戶的私人信息安全。
1.新形勢下網絡中個人信息安全面臨問題的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革新,當代社會所形成和捕捉的信息量也不斷增加,人們已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21世紀的大數據新時代,個人信息安全也即將迎接巨大的風險和挑戰。
1.1用戶賬戶安全風險增加
保障用戶賬戶安全是網絡得以發展的基礎條件。同以往的互聯網背景相比,大數據背景下,公眾普遍擁有多個網絡賬戶,為了方便自己記住賬戶,大部分用戶都會選擇同樣的郵箱或電話號碼,在諸多社區之間請求驗證服務;為了方便人們操作,各網絡運營商也緊密協作,使人們能夠運用一個網站賬戶進入多個網站并享用有關權益。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聯系性高,一個網站賬戶被盜取,其它社交賬戶的安全也危在旦夕。賬戶信息是運營商的核心資產,也是不法分子覬覦的目標。在大數據時代下,個人的賬戶安全問題面臨的風險性更高。
1.2隱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新形勢環境下的個人隱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這極大地阻礙了網絡的進步發展。目前,在網絡中,多數運用大數據的企業并未說明其個人信息的真實用處,這也是造成人們無法信賴的根本所在。同以往的互聯網時代相比,在新形勢下,數據的關聯性更高,即使商家在共享和研究用戶私人資料時實行了不署名處置,然而由于數據源和數據量的不斷增加,使部分被認為毫無關系、獨立存在的數據可以憑借一定的關聯性相配對,進而使之前的匿名設置失效。此類私人信息有被再次辨別的風險,使相關機構難以監控用戶隱私安全問題。
1.3用戶對個人信息逐漸失去控制
同傳統互聯網時代相比,當前公眾對私人信息的掌控權極大地減少了。在傳統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流傳成本高,用戶對自身信息還持有一定的掌控權。然而,在當前的大數據背景下,用戶在社交網站上的信息非常容易被他人搜索、整合及流傳,經過對多個網站中私人信息的整理研究,極易構建包含當事人基本概況、愛好、朋友圈及信仰等方面的數據體系。數字信息的易拷貝性及持久性,使不法分子極易獲取與用戶相關的個人信息。
2.新形勢下網絡個人信息安全防護對策
2.1提高個人信息安全素養
為了實現公眾對自身信息的維護,就應該構建一個自身管控、選擇及預防的綜合體系。在網絡中,對于自身信息,用戶應該有選擇性地進行公開,培養較強的私人信息保護意識,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公開信息對用戶的安全產生威脅。用戶在不同的網站中,應該設置不一樣的密碼,密碼盡量復雜,避免被破解,并且實時替換新的電話號碼。
2.2加強大數據安全防護技術的研發
公眾應該利用技術方法提高私人信息的安全系數,運用有針對性的數據防火墻技術。此外,還應加強底線防御系統,在最接近數據庫的區域設立數據庫防火墻。即便攻擊手段已入侵了網絡、主機、應用,然而一旦不屬于既定值范圍,那么全部的訪問行為都將立刻被停止、阻擋,這可以避免因大量數據泄露而造成的損失。
2.3建立和完善健全的個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規
俗話說得好“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因此,即便是最有保障的技術,離開了監管也不可能安全。對于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而言,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相關法律法規應明確指出國家依法保護公民個人身份及私密電子信息,任何組織和個人禁止盜取,或用其他不法手段獲得公民私人電子信息,且禁止買賣或違法向他人提供公民私人電子信息。此規定清楚地指出各方職責,從法律層面來保障公民私人信息安全,重點解決了我國網絡信息安全法律缺失的問題。我國應不斷完善網絡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在大數據環境下,此舉對保障公民隱私及保障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3.小結
在新形勢下,我們極易在多樣化網絡中將各類隱私信息泄露。數據共享以及隱私保護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如何對網絡信息安全進行防護,這是我們每一個公民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馮偉.大數據時代面臨的信息安全機遇和挑戰[J].中國科技投資.2012 年第 34 期.
[2]普星.大數據時代社交網絡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信息通信.2014(11):154.
[3]曾誠.龐琳.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分析[J].新聞戰線,2015(04):197-198.
[4]鄭木德.新形勢下網絡個人信息安全及保護策略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5(5): 160-162.
[5]張艷欣.康旭冉. 大數據時代社交網絡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蘭臺世界.2014(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