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黎春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既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思路,培養學生主動搜集信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在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教學時,應滿足學生的快樂需求、提升需求和權利需求,使小組合作學習發揮更大的效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生物;高效課堂;問題解決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0-0059-01
探索一條高效學習之路,始終是廣大一線教師努力的方向,而合作學習就是在這條探索之路上出現的最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但是,當合作學習成為現行教育改革中的一股潮流之后,教師要對合作的內涵有更深刻、更具體的認識,要認識到合作不僅是一種外力的推動或者純粹的形式,而且更應該有學生內需的強大支撐。只有學生的強大內需作支撐,再加上教師外力的積極引導,才能讓合作學習達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一、滿足學生的快樂需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格拉瑟指出:“如果學生不愿意讀書,任何處罰都無法逼他們就范。”的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鮮明個體,如果教師的教學不能夠滿足學生內在自我意識的體現,那么學生是沒有任何學習動力的。體現自我意識的內在情感需求很多,但是快樂永遠排在第一。所以,在生物合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從合作的學習環境出發,讓學生能感受學習生物的快樂,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例如,在“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大自然中五顏六色、品種多樣的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對于這些形狀怪異、色彩鮮艷的動物,學生們非常好奇,但是對這些動物了解并不是很多,就會想和其他同學交流,期望在其他同學那里得到信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學生們了解了水螅的主要特征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給水螅設計名片,讓學生把要掌握的生物知識和生活中的知識結合起來。這節課,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從視覺上刺激學生,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的興趣。有了參與的興趣,教師再給學生創造恰當的、適合的合作學習教學環境,學生的主動性就會發揮出來,實現高效課堂就有了保障。
二、滿足學生的提升需求
在生物教學中,對于某一個問題,學生們也許早就有了一個答案,有了一個自己好像不是很滿意的認知結論。為了讓自己的答案更完美,學生們就會去主動地尋求老師或者同學的幫助。教師要幫助學生搭建一個合作的平臺,讓這個平臺不斷滿足學生追求卓越的美好愿望。例如,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一課的教學中,上課開始,教師提出問題:“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狀?”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都能夠或多或少地舉出一些例子。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對生物性狀有更深入的理解,讓他們的答案更精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作。在學生們合作的基礎上,教師積極引導、點撥,讓他們能夠自己概括出生物性狀的概念。在基因控制性狀的探究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轉基因超級鼠”實驗過程,然后向學生們提出問題:這個實驗中,老鼠被研究的性狀是什么?控制這個性狀的基因是什么基因?最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結論。這節課,上課開始教師的問題難度并不高,學生們能夠順利地合作完成。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鼓勵后,學生們的自信心就會更強,能夠在接下來的合作中更積極地思考,更踴躍地表達。
三、滿足學生的權利需求
在課堂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權利需求是自主學習、自主合作。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要進行過多干涉,要尊重他們學習的權利,滿足他們被尊重、被相信的內在需求。這樣,學生就會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實現高效課堂。例如,在“激素調節”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安排了三個教學任務:任務一,認識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任務二,了解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主要功能;任務三,了解激素調節和神經調節的關系。有了明確的任務,教師再提示學生思維的方向,如區別幾種激素,可以從激素產生的部位、作用和分泌失調出現的缺乏癥等方面考慮。接下來,教師就把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各小組展示合作探究的結果,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并用試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合作的實際效果。課堂合作,基本都是以同學之間的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的,既然是學生的小組合作,教師在合作之前做好必要的引導后,就應該放手,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思索、自主探究、自主合作,養成學生的自主意識。
總之,要想讓課堂真正高效,關鍵就是能夠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能夠興趣盎然地思索、探究,積極主動地質疑問難,多方努力,尋求合作。然后在思索探究、質疑問難中拓展思維,在積極合作的思維碰撞中使個性思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最終讓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能力在這種智慧、燦爛火花的照耀下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波.運用核心概念教學激活初中生物課堂[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02).
[2]羅從姣.“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