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摘 要:英語教學作為教育中的關鍵部分,是培養英語人才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通過加強自身學習、認真撰寫備課、制作電子課件、注重教學方法、撰寫教學反思來打造高效英語課堂。
關鍵詞:英語教學;高效課堂;英語素養;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0-0098-01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外語學習離不開語境與運用,然而對于很多地方來說難度會增大許多,除了課堂,幾乎沒有真實的外語環境。因此,如何抓住課堂,讓課堂更高效,就顯得尤為重要。英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打造英語課堂。
一、加強自身學習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F在英語已經不是以前的啞巴英語了,除了筆試之外還包含聽力和口語的測試。因此,如果英語教師發音不標準、口語不流利,要想出色地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英語教師必須通過電視、電臺、手機等多種工具加強自身的學習,這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特別是聽說練習幫助是很大的。
二、認真撰寫備課
英語備課和其他學科不同,最好使用全英備課,以便課堂使用英語教學。備課的過程也是研究教材、整理思路的過程。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教師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讓英語課堂更高效。備課通常分為詳案和簡案,平時教師寫在備課紙本上或者是敲打在電腦備課格里的常常是詳案,不僅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還包括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其中,在教學過程這一環節,不僅含有每個教學步驟,還會備出教師可能會用到的語句,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幾種不同情況以及處理方案等。這些都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提前做的準備,然而這么詳盡的設計在課堂上使用起來是很不方便的,因此教師有時還會寫個簡案,只是寫出每個步驟的簡單名稱及提醒而已,從而使課堂更流暢、更高效。
三、制作電子課件
如果說備課是為教師上課做好的準備的話,那么課件則是為學生上課所做的準備。有時學生難以理解全英教學,因此教師可使用課件來幫忙。課件能更直觀更形象地把課程呈現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多姿多彩、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場景,有效呈現英語聽說,提高英語學習的趣味性。
四、注重教學方法
要想實現高效課堂,就必須以科學的教學方法作鋪墊。只有這樣,才能化繁為簡,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分層教學。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分層教學可以給教師帶來很多便利,對于實現高效課堂也是功不可沒。在課堂上,相同的內容有部分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教師就可以給予他們適當的提高性任務,如課本劇表演或課外閱讀等;另有部分學生學得稍慢一些,教師就可以讓他們自由結合,互助互學,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信心。(2)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和分層教學是相輔相成、互助互惠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長處和特點,有的學生學得快,有的學生喜歡與人交流,有的學生喜歡幫助別人,有的學生喜歡向別人學習。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讓他們結合在一起往往能達到出人意料、令人驚喜的效果。(3)增加趣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專注力有限,他們好奇心強,喜愛活動,因此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能使課堂更高效。教師在課堂上應盡可能組織不同的活動,如在教學單詞時可以讓學生邊做動作邊學習,滿足學生愛動的需求,增強趣味性,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4)課后活動。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內容也不斷增加,只靠每周三課時已經不能熟練掌握所學內容。除了必要的書面家庭作業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網絡作業,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設置英語角、舉行課本劇表演、寫英語日記、開展英語辯論賽等不同的課后活動,以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英語。(5)星星記錄。要想課堂高效,獎懲分明必不可少,而星星記錄則是制勝的法寶。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常常分組記錄星星,也就是說星星記錄和小組學習相結合。學生們為了給小組爭光,積極性也會提高。每節課教師都會選出獲勝組,每周再匯總選出周冠軍,給予不同的獎勵,以形成長效性。
五、撰寫教學反思
閱讀讓人更智慧,寫作讓人更精確。教師也要多讀書、多反思,光想遠遠不夠,只有寫出來才能更好地梳理思路,查漏補缺,發現合適的地方和不妥的地方,以便于知道努力的方向。低頭拉車還得抬頭看路,只有不停閱讀、不停反思,教師才能看清楚路在哪里,才能做智慧型教師。
總之,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應以預習為前提、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點、以學生主體為中心、以任務教學為導向、以拓展英語交流為目的。教師應通過加強自身學習、認真撰寫備課、制作電子課件、注重教學方法、撰寫教學反思構建英語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婷.從四個“注重”談如何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J].校園英語,2017(46).
[2]李富強.基于課本劇教學的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培養[J].基礎外語教育,2017(06).
[3]袁堂鳳.小學英語語用教學策略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