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榮
摘 要:區域聯盟下的草根式的教師磨課的主體對象是薄弱學校中的教師,目的是加快薄弱學校教師發展,提升薄弱教師素質。因此,區域聯盟下的磨課著眼于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圍繞磨課的內容、形式、策略進行實踐研究,通過有效的交流反思,使參與磨課的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等有較大提高,從而磨出一批優秀教師和優秀教師團隊。
關鍵詞:區域聯盟;聯動機制;磨課研究;評價體系
磨課過程既是一個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和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在一次次磨的過程中,使教師對新理念把握更準確,對教材的研讀更深入,對學情的了解更透徹,同時也使教師的點撥引導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教學創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學實踐不斷豐富,教學智慧得以發展。通過一年來扎實的實踐研究,我們積極探索出一套符合本校實情的“區域聯盟下草根式的教師‘磨課研究”校本教研的實踐途徑和操作細則,形成一套規范的教師磨課操作要求體系;同時為同類學校的校本教研提供有效的操作借鑒。
一、初步探索出適合薄弱學校的“區域聯盟下的磨課”校本教研模式:區域聯盟·深度教研
1.初步構建“一三二”聯動機制
“一”指一個學校(薄弱學校)。薄弱學校主動作為,積極運作,發起開展區域聯盟磨課活動,與區域聯盟內的兄弟學校及上級教研部門做好溝通協調,制定好活動方案。
“三”指區域聯盟里的兩所學校和一個教育局教研室。在活動方案指導下,在教育局教研室主導下的三方教研團隊參與我校的磨課活動。
“二”指每學期不少于兩次的區域聯盟磨課活動。該活動中,至少有一次“三方”參與的集中磨課活動,另一次,結合每學年的省市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省級錄像課評比”活動及每年一次的教育素質目標考核中的聽課活動等進行磨課,磨課方式可以是從區域聯盟內請進來相關學科省市骨干教師進薄弱學校開展一對一的聽課磨課,也可以派教師到聯盟校參與課堂教學開展一對一的授課磨課。
2.實施“三步走”課例磨課研究
區域聯盟下草根式的教師“磨課”研究,以一個學期為一個單位循環,實施“三步走”(三輪)課例磨課研究過程。
第一步(第一輪磨課):自主磨課,校內磨課。
校內自評自議,校內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堂課,如:從執教者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板書等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指出執教者的失誤和缺憾;接著,評課教師話鋒一轉,把中心定格在“如果我來教,我會如何教”上,于是,各種教法一一亮相,評課教師對執教教師提出改進的意見和措施。
第二步(第二輪磨課):區域聯盟下的集體磨課,集體教研,請進來磨。
學校邀請區域聯盟內的兄弟學校同行骨干名師及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到校指導,輔導教師針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課件等進行指導,現場觀看執教教師上課,對執教教師在“一磨”基礎上的課再進行指導,圍繞著執教教師的課提出一條又一條的建議,指出課的長短優劣,哪些地方有特色,可以發揚光大;哪些地方考慮不周,出了問題,需要做怎樣的改進等。
第三步(第三輪磨課):同伴互助下的磨課。
執教教師在第二輪磨課中成員的建議下,為參加上級各類競賽進行準備,如,參加每年一次的市級教學技能大賽,一師一優課的競賽、省級的錄像課比賽、省級的現場課堂教學競賽等,外派教師積極主動地到兄弟學校現場授課的磨課活動或聘請聯盟校的名師作為我校參賽教師的指導教師到校開展“一對一”的磨課活動,與同學科教師一起進行教案修改、課件整改,重新梳理上課順序,或改變教學方法,上完后,聽課教師對這節課進行適當的評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改進的建議,進行同伴互助。
3.導學案下的“多學科”磨課交流
“區域聯盟·深度教研”強調的是區域聯盟內的兄弟學校或教研團體之間形成一個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同時,通過磨課,積極探索“導學案”輔助下課堂教學的操作流程,側重對薄弱學校教師的幫扶,達到教學“精準扶貧”的目的。
二、磨出科學的“課堂觀察量表”,構建“四維”評價體系,規范教學行為
在經歷了循環漸進的一個學年的實踐和理論學習后,在對課堂教學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全校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積累了實踐的經驗,并學習課堂觀察的相關理論,老師的專業能力和理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此,推出了“四維課堂觀察量表”,檢測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為教師進行自我反思提供真實信息和依據,使評價更加科學。
《文殊中學“區域聯盟下的磨課”教學課堂觀察量表》主要由“四維課堂觀察量表”構成,將教學觀察細化為四個維度、20個觀察視角、68個觀察點,不僅有定性的描述性記錄,還有定量的量化記錄。
維度一:學習維度。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觀察視角: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
維度二:教師維度。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工作方式的轉變——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
觀察視角:環節/呈示/對話/指導/機智
維度三:課程性質。課程資源開發的多元性、適切性、在學生學習在作用、課程資源的生成。
觀察視角: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
維度四:課堂文化。教師語言的精、凈,問題設計的技巧,學生互動的實效性,參與程度,師生互動的情感態度。
觀察視角: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化萬.走進課堂:磨課的幸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為:GS[2017]GHB0462)“區域聯盟下草根式的教師‘磨課研究”階段性成果。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