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芝蘭
摘要:本文在教育生態學原理指導下,研究轉型期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變化,嘗試通過深化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協調大學英語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子間的關系,解決轉型期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生態失衡問題,使師生通過教與學的活動,建立平等、和諧的生態關系,實現二者的共生和協同發展,構建“生態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為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助力。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大學英語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201-02
2015年2月26日,國務院在召開常務會議中強調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根本任務的民辦高校,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各要素經過長期的調整、磨合已經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隨著高校轉型發展的不斷推進,大學英語教學各因素發生了變化,使原本相對穩定的大學英語教學出現了許多新問題,產生了眾多失調現象。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系統失衡分析
從教育生態學視角來看,課堂是一種微觀的教育生態系統,課堂教學是課堂主體(教師和學生)與課堂環境等要素交互作用的生態過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形成動態平衡的關系。然而,隨著高校轉型發展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系統中,各要素之間存在諸多失衡現象,導致大學英語教學的低效。具體而言,失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主體與教學環境的失衡。民辦高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力不強,學習方法不當;教師流動性大,結構不合理,且青年教師居多,教學閱歷不深,教學經驗不足;班級設置較大;教學設施和條件落后,網絡自主學習資源匱乏。
(2)教與學失衡。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仍然是教師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教師講解依然占據了較長時間,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師機械地灌輸知識,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是一種強制教學形態,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
(3)教學目標與全面發展失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地,從而應付各種考試,忽略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專業需求,不能促進學生個體的和諧發展。
二、“生態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
理想的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是一個由課堂生態主體與課堂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主要通過學生的正負反饋和教師對教學內容的不斷調整,對整個課堂生態系統進行不斷調節,建立各生態因子(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等)相互制約和依存的兼容、動態、和諧發展的“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
筆者通過對長春光華學院2016級非英語專業學生和大學英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中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并運用教育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論證轉型期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變化,提出優化措施,在課堂中全面展開教育生態學原理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1)建立“生態性”教學目標。“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即在課堂教學環境下,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課堂主旨,從而打破傳統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束縛,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專業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探索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持久的內在動機,培育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啟發學生自我創新意識,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舞臺,促進生命實體在良好的條件下按自身固有的規律全面健康、和諧持續地生長發展。
(2)設計“互動性”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設計對學生語言使用能力有很大的影響。“生態化”的教學設計指的是將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意愿等因素全部緊密相連的設計。
教育生態學的觀點指出,學生個體是最基本和最活躍的“生態細胞”。有別于過去的教師教、學生聽,教育生態學指導下的新課堂應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動態組合和互動。以最活躍的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應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活躍”。學生在大量的教學活動中親身體驗、親身總結,才能達到獨立掌握學習方法的目的。具體大學英語課堂互動形式設計如下:
①在正式授課之前,請一名同學盡量使用上一次課學習過的主要詞匯及短語,講述一段有趣的經歷,或感人的故事,或將課文內容以情景短劇等形式表演出來(大約3~5分鐘),報告者就講述內容向同學提出問題,這樣就可以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②課文中設計的文化及背景知識,可提前作為預習作業,由教師分派任務到各個小組獨立完成,在上課時教師可對學生所講的內容進行糾正和補充。
③在新課導入時,教師結合新課內容,提出3~5個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鍛煉學生的邏輯會話能力,使語言更容易貼近生活,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記憶。
④教師在授課時除了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重點,更應該從語篇分析的角度領學生進行宏觀及重點段落及句子研讀分析,同時提出涵蓋全文的歸納性、推理性、拓展性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⑤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使語言由讀寫變成交流的互動型模式,教師對論述題材的課文,可采取組織學生競賽性辯論的形式,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作為裁判參與其活動之中,以提高學生快速反應和流利表達思想的能力。
(3)構建“多樣性”教學課堂。采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即課外實踐課堂)相結合,以及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英語學習是長期的堅持,事實上,每個星期的四課時不夠滿足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目的,利用當下便捷的通訊設備延伸第一課堂是構建大學英語教學平臺的不二之選。學生除了可以在第二課堂——即課外實踐課堂(如大學英語體驗節等)中參與各種英語體驗活動,還可以通過“U校園”以及“隨行課堂”等網絡課堂上對學生和老師進行提問、提交作業以及進行學生任務互評,從而實現多元化的發展。
(4)生成“科學性”評價機制。將傳統的一次終結性考試轉化為多次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形式,從發展性的角度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評價。嚴謹且多元化、多次數的評價體系,可以由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小組任務加分與課堂活動加分相結合。通過細化平時成績評分標準,加大過程學習的管理力度。評價的最終目的其實并不是將學生進行等級劃分,而是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總結學習過程中所遇問題,養成“能學、會學”的能力。
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從“教師教、學生聽、溝通少、反思少”的傳統教學形式中解脫,有利于解決轉型期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生態失衡問題,通過協調大學英語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子間的關系,有利于使師生通過教與學的活動,建立平等、和諧的生態關系,實現二者的共生和協同發展,為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助力,為國家更多地培養“用得上,用得著”的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2]韓寶成.動態評價理論、模式及其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41(6):452-458.
[3]王玲,胡涌,栗俊紅,柳小玲.教育生態學研究進展概述[J].中國林業教育,2009(2):46-48.
[4]康淑敏.教育生態視域下的外語教學設計[J].外語界,2012(5):59-66.
[5]章木林,官德華.大學英語轉型期自主學習中心的定位與升級——基于教育生態學的視角[J].教育評論,2016(8):134-13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