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蘭
摘要:最近幾年,新課程改革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下面該文主要論述了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概念,然后從核心素養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方案,希望能夠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素養;提升
早在 2014 年,教育部就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理念,并將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措施[1]。經過多年的研究,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各個學科改革的主要方向,各個學科也有相應的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有必要在深入分析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將核心素養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這樣才能有效滿足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從核心素養的概念來看,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基于語文課程所進行的學習,使得學生初步形成語文學科素養,而通過上述過程形成的素養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之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個人發展、社會發展的基礎能力。從宏觀層面來看,語文核心素養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及文化傳承與理解。從微觀層面來看,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基本知識、基本能力以及綜合素養。基本知識全面涵蓋語文學習的各種基礎,包含生字、詞語、修辭手法、標點符號等。基本能力則包含與語文相關的基礎能力,包括解釋語句的能力、理解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二、新課改視角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育滲透措施
(一)語言建構,培養語感
語感是幫助人類步入語言世界的重要方式,關系到人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的發展。因此,對于以啟蒙為主要任務的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培養學生的語感尤為重要。著眼于核心素養教育的語文教學并非單純的記憶,而是要讓學生充分結合實際語義、語境進行自主學習與語感建構。要想真正將語言建構與運用轉變為學生的一種能力,就必須將其轉變為學生的一種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實踐,并對實踐的結果加以檢驗,在反復檢驗的過程中進行習慣的養成——打破——再養成,從而真正使學生領悟到語文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理念,讓學生去主動感受、領悟,最終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比如,就《葡萄溝》的教學來說,教學目標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掌握文章中的生字,并嘗試用生字組詞;其次,學習詞語意思,包括五光十色、一大串、茂密等,同時掌握這些詞語在對應語句中的使用方法;最后,通過學習全文,了解新疆人民、葡萄溝地區的風俗人情。從上述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前面兩個要求均是針對語言建構的教學,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蘊藏的內容,深入挖掘教材當中各種與語言建構有關的素材,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逐漸掌握語言的具體使用情境,然后嘗試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語言建構,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
(二)審美鑒賞,體驗升華
一直以來,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只有當學生真正具備審美鑒賞的基本能力,才能夠真正去感知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并對其保持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去主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鑒賞語言文字的方法,最終學會創造美。比如,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詩時,教師可以著重選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一句,通過分析該句中包含的太陽、山、黃河三個物體,讓學生基于王之渙的視角進行想象,然后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將詩句呈現的景象描述出來。在尋找語詞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感受到該句所營造的磅礴意境,進而感受到王之渙通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悟出的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仿寫相似意境的語句,描寫身邊的美好景色。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深化了對美的體驗,并通過仿寫進一步鞏固了審美成果,實現了審美體驗的升華。
(三)課后延伸,實踐鞏固
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育,僅僅依靠課內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當進行全面的課后延伸,即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實踐中促成其核心素養的養成。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自身在教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以便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為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知識。比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收集、分析路標、報紙、雜志中的各種語言文字,然后安排專門的課時,針對學生收集的語言文字進行分析,生生之間進行交流,總結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方法。總的來說,要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必須主動為學生創造開放的教學環境,真正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同時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能力組織實踐活動。
(四)文化傳承,夯實基礎
一直以來,人文性都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征,而文化則是人文性這個特征中最為鮮明的部分。通過全面分析小學語文課程的價值,可以看出,語文教學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要載體,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語文這門學科不可推卸的使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傳遞優秀傳統文化是廣大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來看,教師應當將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傳統節日、神話傳說方面。在學生收集好資料后,教師組織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并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理解,把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當作自己的責任,真正實現認識、思想、品質的全面升華。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新課程改革的新方向,語文核心素養教育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認真琢磨核心素養的相關理念,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教育全面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的完美融合,為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晨.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探究[J].教育觀察,2017 (20).
[2]羅海秋.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