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春
摘 要:通過政府搭臺,行業引導,做職業學校與企業的紅娘,給與政策扶持;通過人才引進、掛職培訓、崗位置換、完善考核制度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創建產教聯盟,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體制,推動職業學校的科技價值與企業的產業價值有機結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關鍵詞:創新;產教融合;科技價值;產業價值;人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中華民族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戰略舉措。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職業學校的科技成果與企業的產業價值有機融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產教融合需要充分發揮職業學校與企業這兩個核心要素的作用。“發現”是職業學校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任務,職業學校有良好的教學資源和人才優勢,他們能提出新科學理論、探索新技術新方法,有科研成果;“發展”是企業在創新中的重要任務,企業直面市場,能第一時間把握市場信息,了解市場需要,因而他們有完善新技術的應用、開發推廣新產品、實現企業發展的需求。職業學校科技創新中的“發現”環節與企業成果轉化中的“發展”環節緊密相扣,是構成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基礎。那么職業學校的科技價值與企業的產業價值怎樣才能有機結合,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一、政府搭臺,行業引導,做職業學校與企業的紅娘,給與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的合作準則與運行機制進行權威與完整規范,為學校和企業所簽訂的協議提供法律保護,對協議的履行提供監督協調,對校企合作中企業和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法律約束。政府應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協同創新的配套獎勵機制,對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企業給予的必要的成本補償和政策優惠,幫助校企二者建立起長期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
比如,株洲市政府專門成立了株洲汽車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揮強大的組織協調功能,在政策層面推進職業學校和株洲各汽車企業的協同創新,幫助建立了“湖南汽車職業教育集團”,設立校企協同創新工作領導小組,探索促進校企協同創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以創新質量和創新成果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與職業學校學生就業部門對接,行業協會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接,企業技術研發部門與學校科研管理部門對接,促進企業和職業學校的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協同創新管理機制,積極搭建校企廣泛交流、溝通的平臺,從軟、硬件條件上幫助校企實現信息在彼此之間的高效傳遞。完善相關的政策、制度,對于校企合作中的課程、專業、項目申報、實施給予支持,幫助“湖南汽車職業教育集團”成為了湖南職業教育的一張名片。
又如,2016年11月,衡陽市政府在白沙工業園內劃撥了2000畝用地,投資約12.88億元建設總建筑面積約為25.73萬㎡的集教學樓、培訓樓、實訓中心,生產教學于一體的校企合作基地,助力衡陽職教騰飛。此外,衡陽還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衡陽南華大學的教研實力,聯合央企核工業272廠與港澳臺等外資企業,創建了衡山科技園和軍民共建產業園。
許許多多的成功例子都證明,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才有了當地職業教育的繁榮與工商企業的發達,當地經濟才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二、通過人才引進、掛職培訓、崗位置換、完善考核制度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引進——行業企業輸入師資,實行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并舉,重點引進專業帶頭人,名師、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定期邀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為特聘教師,來校為師生授課,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培養——在崗教師掛職鍛煉 學校可以委派專職教師去企業學習、掛職鍛煉,并使之常態化,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在合作企業的支持下,學校對青年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工作前進行統一考核、試講,合格者發證上崗
互聘---實施崗位置換制度 在校企合作中,通過企業骨干、精英到學校任教的形式,置換出在校的中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培訓。實施崗位輪換制度,企業可以把先進的理念,生產方式引入學校,培養需要的人才;教師也可以通過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
激勵——完善教師考核機制 學校制定合理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機制,與職稱、福利、獎金等直接掛鉤。鼓勵教師結合教學搞科研,結合產業搞科研,結合行業搞科研的機制,并形成按創新和質量及研究能力分配資源的激勵機制,提升學校服務科研能力、水平及技術貢獻。
三、創建產教聯盟建,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體制,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愈向縱深推進,愈呈現一個顯著特點:服務教育內涵提升,服務人的終身發展。過去我們的教師一支粉筆走天下,有的專業教師多年未走出校門,對專業新知識、新技術不知曉。所以創建產教聯盟,讓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到學校專業設置、課程設計、評價機制中來,實行訂單培養,有的放矢。不但學校培養的學生走得出去,干得好,而且企業的員工也可以重新走進校門,進行崗位培訓與深造,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衡陽市職業中專學校的韓語班、富士康班、雅戈爾班的成功,就是訂單良好培養的典范。并且我們還為衡陽白沙工業園的富士康、雷達電子等企業提供再就業培訓、返崗培訓、技術升級培訓等,讓產教融合成為知識雙向流動的主要渠道。
當前,在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背景下,在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強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的情況下,一些領域產教深度融合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相應的合作模式也在創新發展。產教融合研究不僅“頂天”,緊扣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而且“立地”,瞄準企業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與現實需求,解決科研與市場需求脫節問題,縮短科研成果轉化周期,更好地將職業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的新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再次是全鏈式創新。通過創新平臺匯聚產業領域的相近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環環相扣,形成更大的創新鏈,實現創新要素更大空間范圍的互動交融,大幅提升服務企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總而言之,產教融合不僅直接支持了企業創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科學研究,還通過產教協同育人,把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培養造就面向行業未來發展的學術精英、行業領袖和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鄒瑞睿,劉明星,《職業學校校企協同創新策略研究》,職教研究,2014.112014.6
[2]毛文學,《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第24卷第6期。
基金項目:
本文是2016年度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產教融合的中職學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ZJZB201608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衡陽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